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及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茂名PX事件”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6页 |
一、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3页 |
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4页 |
三、关于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6-17页 |
三、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 | 第18-21页 |
一、网络舆情的涵义 | 第18-19页 |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 | 第21-22页 |
一、群体性事件涵义 | 第21页 |
二、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一、蝴蝶效应理论 | 第22-23页 |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23页 |
三、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页 |
四、议程设置理论 | 第23-24页 |
五、政府危机管理 | 第24-25页 |
六、公共治理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分析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广东“茂名PX事件”的发展过程及舆情演变 | 第27-29页 |
一、广东“茂名PX事件”的发展过程 | 第27-28页 |
二、广东“茂名PX事件”的舆情演变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正面影响 | 第29-32页 |
一、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作用 | 第30页 |
二、网络舆情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辅助作用 | 第30-31页 |
三、网络舆情对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反思作用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 | 第32-35页 |
一、网络舆情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集聚能量 | 第32-33页 |
二、网络舆情推动群体性事件非良性发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网络舆情影响群体性事件的致因分析 | 第35-44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产生正面影响的原因 | 第35-36页 |
一、网络舆情的特性 | 第35页 |
二、网络舆情的正功能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网络舆情产生负面作用的原因 | 第36-44页 |
一、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 第37-38页 |
二、网络传媒功能异化 | 第38-41页 |
三、民众参与意识增强 | 第41-44页 |
第四章 网络舆情的调控对策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巩固网络舆情的正面影响 | 第44-45页 |
一、建立以网络舆情为导向的预防机制 | 第44-45页 |
二、健全网络信息反馈机制 | 第45页 |
第二节 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健全制度 | 第45-46页 |
一、强化公民保障,减少相对剥夺感 | 第45页 |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 第45-46页 |
三、健全社会协商机制,建立社会沟通体系 | 第46页 |
第三节 健全法规,减少互联网乱象 | 第46-49页 |
一、加强网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 | 第47页 |
二、构建舆情管道,控制舆情发展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加强引导,塑造主流价值观 | 第49-52页 |
一、加强网络舆情预警 | 第49-51页 |
二、建设评论员队伍,培育意见领袖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