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PINT接受性模式研究--以高校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绪论第13-19页
 一、本项目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四、本项目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9页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概述第19-25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概念第19-20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特征第20-22页
  (一) 主体能动性第20-21页
  (二) 需求价值性第21-22页
  (三) 接受非线性第22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分析第22-25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第22-23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价值性第23-24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性第24-25页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理论依据第25-31页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第25-28页
  (一) 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第26页
  (二) 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第26-27页
  (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原理第27页
  (四)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第27-28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8-29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注重接受性第28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注重接受性第28-29页
 三、接受美学中的接受理论的借鉴第29-31页
  (一) 对“读者参与”的借鉴第29-30页
  (二) 对“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的借鉴第30页
  (三) 对“第二文本”的借鉴第30-31页
第三章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现状分析第31-39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主流分析第31-33页
  (一)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有一定认识第31-32页
  (二)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取向基本正确第32页
  (三)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度提高第32-33页
  (四)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基本肯定第33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问题分析第33-36页
  (一)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第34页
  (二)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受质量不高第34-35页
  (三)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性重视不足第35页
  (四)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接受性不强第35-36页
 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原因分析第36-39页
  (一) 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执行不到位第36-37页
  (二) 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未实现统一第37-38页
  (三) 接受性载体与方法不充分第38-39页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PINT 接受性模式构建第39-63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模式第39-47页
  (一) 课堂渗透教育第39-41页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渗透力第40页
   2、加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第40-41页
  (二) 群体自我教育第41-43页
   1、加强正式群体自我教育第42页
   2、加强非正式群体自我教育第42-43页
  (三) 校园文化熏陶第43-45页
   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第43-44页
   2、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第44-45页
  (四) 环境良性互动第45-47页
   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第45-46页
   2、加强学校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第46-47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构模式第47-53页
  (一) 目标同构第47-48页
   1、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第47-48页
   2、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个人目标第48页
   3、实现社会目标的阶段化和具体化第48页
  (二) 思维同构第48-50页
   1、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定势第49页
   2、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第49-50页
  (三) 语境同构第50-51页
   1、把握当前大学生语言环境第50-51页
   2、营造积极平等的语言环境第51页
  (四) 情感同构第51-53页
   1、增进教育者与接受主体的情感沟通第52页
   2、加强教育者对接受主体的人文关怀第52页
   3、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第52-53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模式第53-58页
  (一) 虚拟实化第53-54页
   1、培养合格的网络工作者第53-54页
   2、加强正确的引导和监督第54页
   3、提高学生网络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第54页
  (二) 平等互动第54-56页
   1、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第55页
   2、构建平等的网络交流平台第55-56页
  (三) 健康娱乐第56-57页
   1、创作积极健康的网络产品第56-57页
   2、实现网络与教学的结合第57页
  (四) 现实结合第57-58页
   1、解决网络上反映的问题第57-58页
   2、规范网络娱乐节目行为第58页
 四、思想政治教育实训模式第58-63页
  (一) 情境教学第58-59页
   1、提高教育者语言运用能力第59页
   2、设置一定情感体验环境第59页
  (二) 教学相长第59-60页
   1、尊重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第60页
   2、注重言行,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第60页
  (三) 社会实践第60-61页
   1、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第61页
   2、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常规化第61页
  (四) 参与实训第61-63页
   1、加强实践教学第62页
   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第62-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第67-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高校说服教育有效性对策探讨
下一篇:研究生思想品德互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