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一)“善治”理论的提出及现实运用 | 第14-17页 |
(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第17-19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国保护现状及我国保护的历史演进 | 第19-23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3-25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研究的基本范畴及相关理论 | 第25-34页 |
一、法治:良法与善治的结合 | 第25-26页 |
(一)法治的基本内涵 | 第25页 |
(二)法治、良法与善治三者的关系 | 第25-26页 |
二、善治:法治的目标 | 第26-30页 |
(一)善治的基本内涵 | 第26-27页 |
(二)善治的哲学思想渊源 | 第27-28页 |
(三)善治之于法治的价值 | 第28页 |
(四)善治的核心:规则之治 | 第28-29页 |
(五)善治实现的方式: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治 | 第29-30页 |
三、少数民族文化和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 第30-34页 |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构成与价值 | 第30-31页 |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理论指导 | 第31-32页 |
(三)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是非遗的重要构成部分 | 第32页 |
(四)非遗传承与保护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丰富与发展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善治理念下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框架分析 | 第34-40页 |
一、政府、企业与群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共治”理念 | 第34-36页 |
(一)政府与公共机构的科学保护理念 | 第34-35页 |
(二)企业树立对非遗“保护优先于利用”的理念 | 第35页 |
(三)群众提高自觉依法保护非遗的理念 | 第35-36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 | 第36-38页 |
(一)“依法治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方法 | 第36-37页 |
(二)“礼法合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益补充方法 | 第37-38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科学机制 | 第38-40页 |
(一)“依法行政”为先导的保护机制 | 第38页 |
(二)“全民信奉与尊重”观念下的传承机制 | 第38-40页 |
第三章 石屏县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0-46页 |
一、石屏县政府及教育部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0-43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二、企业在石屏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3-44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三、当地群众在石屏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4-46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石屏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完善思路 | 第46-55页 |
一、立法与行政执法监督职能的完善 | 第46-50页 |
(一)石屏县非遗保护与传承单行条例的制定 | 第46-47页 |
(二)石屏县行政部门执法与监督职能的提升 | 第47-49页 |
(三)其他公共服务职能部门协同 | 第49-50页 |
二、社会企业成为非遗传承工作的主导力量 | 第50-52页 |
(一)形成市场自律,完善管理机制 | 第50页 |
(二)发展石屏县民族民间保护区旅游业 | 第50-51页 |
(三)推动石屏县非遗产业化 | 第51-52页 |
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信奉与尊重”观念的形成 | 第52-55页 |
(一)传承人保护体系的建立 | 第52-54页 |
(二)非传承人保护非遗意识的培养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