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古代学者对“洁静精微”道德哲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 第13-16页 |
(二)现代学者对“洁静精微”德育价值的解释 | 第16-19页 |
第一章 “洁静精微”的整体性理论辨析 | 第19-26页 |
一、“洁静精微”的出处与内涵 | 第19-22页 |
(一)“洁静精微”的出处 | 第19-20页 |
(二)“洁静精微”的内涵 | 第20-22页 |
二、“洁静精微”与《周易》 | 第22-24页 |
(一)《周易》德育思想概述 | 第22-23页 |
(二)儒家伦理道德与《周易》德育 | 第23-24页 |
三、探究“洁静精微”的整体性考量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洁静精微”与道德教育的逻辑关系 | 第26-35页 |
一、“洁静精微”与中国道德起源 | 第26-28页 |
二、“洁静精微”道德内涵的发展 | 第28-33页 |
三、“洁静精微”在“道体”和“体道”之间的辩证统一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洁静精微”德育意蕴的基本内涵 | 第35-50页 |
一、洁 | 第35-38页 |
(一)心怀忧患,修德守仁 | 第35-36页 |
(二)洁身自好,而恒其德 | 第36-37页 |
(三)人性之善,中正之德 | 第37-38页 |
二、静 | 第38-41页 |
(一)静能生慧,有静有德 | 第38-39页 |
(二)静以修身,道德方圆 | 第39-40页 |
(三)心静而后见道 | 第40-41页 |
三、精 | 第41-45页 |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第41-42页 |
(二)道德精深,穷理尽性 | 第42-43页 |
(三)精诚所至,至诚如神 | 第43-45页 |
四、微 | 第45-50页 |
(一)致广大而尽精微 | 第45-46页 |
(二)慎微之德成大业 | 第46-47页 |
(三)察几重微育大德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洁静精微”的当代德育价值述评 | 第50-66页 |
一、“洁静精微”德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50-52页 |
二、“洁静精微”与当代德育思想的契合 | 第52-59页 |
(一)“洁静精微”德育思想对当今时代道德发展的意义 | 第52-54页 |
(二)“洁静精微”德育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 第54-56页 |
(三)“洁静精微”德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56-59页 |
三、由“洁静精微”对当代德育方法的再思考 | 第59-62页 |
(一)重拾优秀传统道德,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第60-61页 |
(二)坚持“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辩证统一 | 第61-62页 |
四、“洁静精微”的时代局限性对当代德育工作的警示 | 第62-66页 |
(一)“洁静精微”道德思想奴隶制的抑制性 | 第63页 |
(二)“洁静精微”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性 | 第63-64页 |
(三)“洁静精微”重伦理,轻科学,忽视创新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