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0.4.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0.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 城市创新能力对经济效率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1.1.1 城市创新和城市创新能力 | 第18-19页 |
1.1.2 经济效率的含义 | 第19页 |
1.2 城市创新能力对城市经济效率影响的途径 | 第19-20页 |
1.2.1 通过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资源的协调,促进经济效率 | 第19-20页 |
1.2.2 城市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 | 第20页 |
1.3 方法与模型选择 | 第20-26页 |
1.3.1 因子分析法 | 第20-22页 |
1.3.2 面板数据模型 | 第22-26页 |
2 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5页 |
2.1 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1页 |
2.1.1 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2.1.2 城市创新能力指标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7-31页 |
2.2 经济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5页 |
2.2.1 经济效率指标体系 | 第31-32页 |
2.2.2 经济效率指标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2-35页 |
3 副省级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率的现状分析 | 第35-47页 |
3.1 城市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35-43页 |
3.1.1 城市之间创新能力的横向比较分析 | 第35-40页 |
3.1.2 城市创新能力的纵向发展状况 | 第40-41页 |
3.1.3 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41-43页 |
3.2 经济效率的现状分析 | 第43-47页 |
3.2.1 现状分析 | 第43-45页 |
3.2.2 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4 副省级城市创新能力对经济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52页 |
4.1 模型的构建 | 第47-48页 |
4.1.1 指标的选取 | 第47页 |
4.1.2 数据的来源 | 第47页 |
4.1.3 模型的设立 | 第47-48页 |
4.2 模型的检验 | 第48-50页 |
4.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48页 |
4.2.2 模型形式设定检验 | 第48-50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50-52页 |
5 城市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对经济效率影响的分析 | 第52-56页 |
5.1 知识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 | 第52-53页 |
5.2 技术创新能力越高,经济效率就越高 | 第53-54页 |
5.3 政府支撑与服务功能增强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 第54-55页 |
5.4 创新基础环境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6.2.1 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内部的协作能力 | 第57页 |
6.2.2 加强科技创新的转化能力提升经济效率 | 第57页 |
6.2.3 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 第57-58页 |
6.2.4 重视人才的培养,增强知识创新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