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CGSS的统计调查数据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20页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0.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0.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0.2 文献综述第13-17页
        0.2.1 国外研究文献第13-15页
        0.2.2 国内研究文献第15-17页
    0.3 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0.3.1 基本内容第17页
        0.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0.4 创新及不足第18-20页
        0.4.1 创新之处第18页
        0.4.2 不足之处第18-20页
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第20-26页
    1.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第20-21页
        1.1.1 哲学领域对幸福感的定义第20-21页
        1.1.2 心理学领域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第21页
    1.2 家庭经济状况因素第21-22页
        1.2.1 收入水平第21-22页
        1.2.2 就业状况第22页
    1.3 人口统计特征因素第22-24页
        1.3.1 年龄第22-23页
        1.3.2 性别第23页
        1.3.3 受教育程度第23页
        1.3.4 健康状况第23-24页
        1.3.5 婚姻状况第24页
    1.4 社会保障因素第24-26页
        1.4.1 基本养老保险第24-25页
        1.4.2 基本医疗保险第25-26页
2 区域主观幸福感差异的描述统计分析第26-36页
    2.1 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来源第26页
    2.2 指标的处理方法第26-28页
        2.2.1 因变量的处理方法第26-27页
        2.2.2 自变量的处理方法第27-28页
    2.3 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第28-36页
        2.3.1 不同区域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第29-30页
        2.3.2 不同年龄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区域差异第30-31页
        2.3.3 不同收入水平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区域差异第31-33页
        2.3.4 不同就业状况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区域差异第33-34页
        2.3.5 不同基本医疗保障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区域差异第34-36页
3 区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第36-48页
    3.1 模型的选择第36页
    3.2 模型的设定第36-38页
        3.2.1 次序logit模型第36-38页
        3.2.2 模型的建立第38页
    3.3 实证分析及结果解释第38-46页
        3.3.1 全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第38-43页
        3.3.2 东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第43-44页
        3.3.3 中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第44-45页
        3.3.4 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第45-46页
    3.4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区域比较第46-48页
        3.4.1 2012年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区域比较第46页
        3.4.2 2012年和2010年居民主观幸福感区域比较第46-48页
4 对策及建议第48-52页
    4.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48-49页
    4.2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第49页
    4.3 构建和谐婚姻家庭第49-50页
    4.4 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第50-51页
    4.5 提高居民健康意识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表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协同发展视角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下一篇:城市创新能力对经济效率影响的统计分析--以副省级城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