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背景 | 第12页 |
1.2 疲劳破坏的形成过程 | 第12-13页 |
1.3 疲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应力集中与梯度 | 第14-15页 |
1.3.2 尺寸效应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3 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 | 第16页 |
1.3.4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金属的疲劳破坏机理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疲劳缺口效应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应力集中的有关参数 | 第20-24页 |
2.2.1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_t的提出及其定义 | 第20页 |
2.2.2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_t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3 平均应力模型 | 第22-23页 |
2.2.4 断裂力学模型 | 第23页 |
2.2.5 场强法模型 | 第23-24页 |
2.3 应力场强法 | 第24-27页 |
2.3.1 应力场强法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2 场强法的提出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尺寸效应 | 第28-33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疲劳尺寸系数ε的定义 | 第28页 |
3.3 尺寸效应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机制 | 第28-32页 |
3.3.1 疲劳强度尺寸效应分析 | 第29页 |
3.3.2 尺寸效应的宏观影响 | 第29-30页 |
3.3.3 尺寸系数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4 应力场强法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表面加工 | 第33-41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表面状态对金属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33-36页 |
4.2.1 表面缺陷和脱碳 | 第33-34页 |
4.2.2 表面强化处理的影响 | 第34-35页 |
4.2.3 机械加工方法的影响 | 第35页 |
4.2.4 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纹路对金属疲劳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 残余应力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4.3.1 对光滑试件疲劳极限的影响 | 第36-39页 |
4.3.2 对轴向加载下金属疲劳强度的影响 | 第39页 |
4.4 表面加工系数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疲劳综合影响系数的修正 | 第41-53页 |
5.1 引言 | 第41页 |
5.2 尺寸效应对应力集中的影响 | 第41-43页 |
5.3 表面加工对应力集中的影响 | 第43-45页 |
5.4 零件疲劳强度的综合修正系数 | 第45-51页 |
5.4.1 试验验证 | 第46-47页 |
5.4.2 缺口试样设计 | 第47-48页 |
5.4.3 疲劳寿命的确定及参数确定 | 第48-49页 |
5.4.4 表面加工系数β及其尺寸系数ε | 第49页 |
5.4.5 综合修正系数K_α | 第49-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通过疲劳试验计算疲劳强度 | 第53-67页 |
6.1 引言 | 第53页 |
6.2 疲劳试验介绍 | 第53-55页 |
6.2.1 常规疲劳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6.2.2 成组试验法 | 第54-55页 |
6.3 疲劳性能试验 | 第55-56页 |
6.3.1 疲劳试样的制备 | 第55页 |
6.3.2 疲劳试验的条件及其方法 | 第55-56页 |
6.4 试样的材料及其试验的条件 | 第56-66页 |
6.4.1 试件规格 | 第56-57页 |
6.4.2 试验数据 | 第57页 |
6.4.3 试验数据 | 第57-59页 |
6.4.4 国产L型试样试验数据 | 第59-60页 |
6.4.5 L型试样的有限元分析 | 第60-64页 |
6.4.6 试验数据处理 | 第64页 |
6.4.7 失效频率或非失效频率 | 第64-65页 |
6.4.8 平均应力修正公式 | 第65-6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7章 设计试验方案测定疲劳强度 | 第67-86页 |
7.1 引言 | 第67页 |
7.2 研究对象与试验目的 | 第67-70页 |
7.2.1 参考文件及相关标准 | 第69页 |
7.2.2 材料性能及试验件形式 | 第69页 |
7.2.3 设备吊挂点(局部)试验件 | 第69-70页 |
7.2.4 底架(局部)试验件 | 第70页 |
7.3 试样的有限元任务 | 第70-72页 |
7.3.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 第70-71页 |
7.3.2 建立试样的有限元模型 | 第71页 |
7.3.3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71-72页 |
7.4 使用底面约束的情况 | 第72-76页 |
7.4.1 材料参数与约束加载 | 第72-73页 |
7.4.2 计算结果 | 第73-76页 |
7.5 不使用夹具直接进行约束和加载有限元计算 | 第76-78页 |
7.5.1 计算模型 | 第76页 |
7.5.2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6-77页 |
7.5.3 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77-78页 |
7.6 计算只在夹具侧面约束的情况 | 第78-81页 |
7.6.1 模型的有限元计算参数 | 第78-79页 |
7.6.2 模型的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79-81页 |
7.7 改变夹具侧板的尺寸计算有限元模型 | 第81-83页 |
7.7.1 模型参数 | 第81页 |
7.7.2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81-82页 |
7.7.3 比较计算结果 | 第82-83页 |
7.8 改变加载方向计算有限元模型 | 第83-85页 |
7.8.1 模型参数 | 第83页 |
7.8.2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83-85页 |
7.9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