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11-22页 |
| 第一章 赖声川戏剧创作简述 | 第22-34页 |
| 1.1 赖声川的生平 | 第22-24页 |
| 1.2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 | 第24-28页 |
| 1.2.1 全体即兴创作 | 第25-26页 |
| 1.2.2 独特的戏剧结构 | 第26-28页 |
| 1.3 赖声川的戏剧舞美理念与创作团队 | 第28-32页 |
| 1.3.1 赖声川创作手法与舞美的融合 | 第28-29页 |
| 1.3.2 赖声川的戏剧舞美创作理念 | 第29-30页 |
| 1.3.3 赖声川的舞美创作团队 | 第30-32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赖声川戏剧舞美的风格类型及艺术特征 | 第34-60页 |
| 2.1 赖声川戏剧现实主义风格舞美的特征 | 第35-40页 |
| 2.1.1 现实主义的形成背景 | 第35-36页 |
| 2.1.2 舞台表现 | 第36-37页 |
| 2.1.3 经典剧作分析:《十三角关系》 | 第37-40页 |
| 2.2 赖声川戏剧现代主义风格舞美的特征 | 第40-48页 |
| 2.2.1 现代主义的形成背景 | 第40-41页 |
| 2.2.2 舞台表现 | 第41-44页 |
| 2.2.3 经典剧作分析:《宝岛一村》 | 第44-48页 |
| 2.3 赖声川戏剧后现代主义风格舞美的特征 | 第48-59页 |
| 2.3.1 后现代主义的形成背景 | 第48-49页 |
| 2.3.2 舞台表现 | 第49-52页 |
| 2.3.3 经典剧作分析:《如梦之梦》 | 第52-5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三章 赖声川戏剧舞美的审美效果 | 第60-84页 |
| 3.1 舞美与文本的结合 | 第60-68页 |
| 3.1.1 原创剧本的首演 | 第60-63页 |
| 3.1.2 原创剧本的复排 | 第63-65页 |
| 3.1.3 经典剧本的改编 | 第65-68页 |
| 3.2 舞美与表演的互文 | 第68-78页 |
| 3.2.1 表演空间的拓展与分割 | 第68-71页 |
| 3.2.2 道具的象征与隐喻 | 第71-73页 |
| 3.2.3 灯光塑造舞台氛围 | 第73-75页 |
| 3.2.4 多媒体的表现力 | 第75-78页 |
| 3.3 舞美与观众的交流 | 第78-83页 |
| 3.3.1 观演关系的改变 | 第78-80页 |
| 3.3.2 想象的空间 | 第80-81页 |
| 3.3.3 市场号召力 | 第81-8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四章 影响赖声川戏剧舞美创作的因素与其戏剧舞美的启示 | 第84-94页 |
| 4.1 影响赖声川戏剧舞美创作的因素 | 第84-87页 |
| 4.1.1 舞美发展的趋势 | 第84-85页 |
| 4.1.2 赖声川的创作语境 | 第85-86页 |
| 4.1.3 观众欣赏水平提高 | 第86-87页 |
| 4.2 赖声川戏剧舞美的启示 | 第87-93页 |
| 4.2.1 导演参与舞美设计 | 第88-89页 |
| 4.2.2 话剧与戏曲、电影的跨界合作 | 第89-91页 |
| 4.2.3 商业化的取舍 | 第91-93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结语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