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驾驶室及车身论文--驾驶室和车身的部件与构件论文

基于骨肌生物力学的驾驶员疲劳机理与舒适性评价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2页
    1.1 课题提出第14-16页
    1.2 汽车座椅舒适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7页
        1.2.1 汽车座椅舒适性的定义第16-17页
        1.2.2 汽车座椅舒适性主观评价方法第17-18页
        1.2.3 汽车座椅舒适性客观评价方法第18-27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7-32页
第2章 车辆驾驶员坐姿模型的建立第32-46页
    2.1 人体骨骼肌生物力学概述第32-37页
        2.1.1 人体骨骼肌的结构和组成第32-33页
        2.1.2 人体肌肉产生的肌力第33-37页
    2.2 肌肉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7-41页
        2.2.1 三元素肌肉模型第37-39页
        2.2.2 横桥动力学模型第39-41页
    2.3 驾驶员坐姿骨肌模型的建立第41-45页
        2.3.1 骨肌生物力学建模仿真系统概述第41-42页
        2.3.2 汽车座椅模型和驾驶员坐姿骨肌力学模型的建立第42-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汽车驾驶员脊柱核磁影像分析及相关人体部位骨肌动力学仿真研究第46-72页
    3.1 人体脊柱与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概述第46-50页
        3.1.1 腰椎的生物力学第46-47页
        3.1.2 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第47-50页
    3.2 驾驶员久坐引发的腰椎间盘病变第50-56页
        3.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第50页
        3.2.2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腰椎间盘的退变第50-51页
        3.2.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因第51-52页
        3.2.4 脊神经根压迫与疼痛的关系第52-55页
        3.2.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第55-56页
    3.3 驾驶员脊柱MRI图像分析第56-66页
        3.3.1 磁共振成像检查及方法第56-57页
        3.3.2 脊柱异常表现第57-60页
        3.3.3 椎间盘突出的MRI主要征象第60页
        3.3.4 脊柱矢状位参数的数字化处理与分析第60-63页
        3.3.5 驾驶员腰椎间盘核磁退变分级分析第63-66页
    3.4 驾驶员模型的腰椎受力特性分析第66-70页
        3.4.1 不同身材驾驶员腰椎间盘的受力特性分析第67-68页
        3.4.2 驾驶员腰椎间盘随座椅靠背倾角和椅面倾角变化的受力特性分析第68-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基于骨肌力学特性的驾驶员舒适性研究第72-114页
    4.1 驾驶员坐姿状态时腰腹部、腿部受力骨骼与工作肌群分析第72-75页
    4.2 驾驶员坐姿的骨肌生物力学模型受力分析第75-97页
        4.2.1 靠背倾角变化时驾驶员腰腹部肌肉激活程度和腰胸椎受力特性分析第76-81页
        4.2.2 椅面倾角变化时驾驶员腿部肌肉激活程度分析第81-91页
        4.2.3 驾驶座椅的靠背倾角与椅面倾角同时变化时第50百分位男性驾驶员腰腹部受力情况与腿部肌肉激活程度综合分析第91-97页
    4.3 驾驶员坐姿状态下主要工作肌群的精简与建立驾驶员乘坐不舒适度函数第97-100页
    4.4 驾驶员肌肉激活程度在实车试验的验证分析第100-111页
        4.4.1 肌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及分析应用第101-104页
        4.4.2 试验设计第104-107页
        4.4.3 基于小波域阈值滤波算法的肌电信号处理第107-108页
        4.4.4 肌肉MVC标定第108-109页
        4.4.5 实车试验与仿真结果一致性分析第109-111页
    4.5 本章小结第111-114页
第5章 基于体压分布的车辆驾驶座椅乘坐舒适性评价研究第114-144页
    5.1 驾驶座椅椅面及靠背舒适性理论分析第114-115页
    5.2 驾驶员主观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15-117页
        5.2.1 商用车驾驶座椅静态舒适度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16页
        5.2.2 商用车驾驶座椅静态舒适度主观评价表第116-117页
    5.3 商用车驾驶座椅主观评价指标权重分配第117-125页
        5.3.1 主观评价指标关系分析第117-118页
        5.3.2 主观赋权法第118-123页
        5.3.3 客观赋权法第123-125页
        5.3.4 综合主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第125页
    5.4 汽车驾驶座椅静态舒适性试验与数据分析第125-139页
        5.4.1 汽车座椅静态舒适度客观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25-128页
        5.4.2 试验人员及试验车辆的选择第128-129页
        5.4.3 试验步骤第129页
        5.4.4 座椅静态舒适度客观评价数据分析讨论第129-139页
    5.5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一致性分析第139-140页
    5.6 基于脊柱生理曲线的背部舒适度评价第140-143页
    5.7 本章小结第143-14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44-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8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8-160页
致谢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路路权优先下道口信号控制方案研究
下一篇:混合动力动车组四象限变流器低开关频率下的控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