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纳米银对水生植物的毒性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第14-15页
    2 环境中的纳米材料及其潜在风险第15-19页
    3 水生态系统和纳米材料第19-21页
    4 纳米银的应用及其生态毒理学研究第21-25页
        4.1 纳米银的应用及环境中的纳米银第21-23页
        4.2 纳米银的生态毒理学研究第23-25页
    5 选取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5-28页
第二章 纳米对水生植物紫萍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28-44页
    1 前言第28-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2.1 植物材料第29页
        2.2 纳米银的合成及表征第29-30页
        2.3 实验设计第30-31页
        2.4 组织内活性氧含量测定第31页
        2.5 组织内抗氧化酶活测定第31页
        2.6 组织内蛋白质、丙二醛和谷胱甘肽测定第31-32页
        2.7 紫萍亚细胞结构观察第32页
        2.8 统计分析第3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2-42页
        3.1 纳米颗粒的表征第32-34页
        3.2 活性氧和抗氧化酶第34-36页
        3.3 蛋白质含量第36-37页
        3.4 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第37-39页
        3.5 紫萍的超微结构第39-40页
        3.6 纳米银在培养液中释放的自由银离子第40-42页
    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纳米银抑制紫萍光合作用产生氧化胁迫第44-68页
    1 前言第44-4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5-50页
        2.1 植物材料第45-46页
        2.2 纳米银的表征和实验处理第46页
        2.3 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和Rubisco测定第46-48页
        2.4 植物组织中银的含量和活性氧的测定第48-49页
        2.5 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伴生组分影响的测定第49页
        2.6 荧光显微镜样品的制备第49-50页
        2.7 统计分析第50页
    3 结果第50-61页
        3.1 纳米银表征的结果第50-52页
        3.2 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伴生组分的影响第52-53页
        3.3 叶绿素荧光、光合色素和Rubisco第53-59页
        3.4 植物组织中活性氧和内化的银元素第59-61页
        3.5 荧光显微照片第61页
    4 讨论第61-65页
        4.1 纳米银的粒径、表面电荷和银离子第61页
        4.2 活性氧和光合作用的关系第61-64页
        4.3 活性氧积累和内化的银的关系第64-65页
    5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四章 纳米银对莱茵衣藻生理代谢的影响第68-88页
    1 前言第68-6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2.1 植物材料第69页
        2.2 纳米银的表征第69页
        2.3 实验设计和处理第69-70页
        2.4 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的测定第70页
        2.5 与糖代谢相关的酶活测定第70-72页
        2.6 巯基含量的测定第72页
        2.7 统计分析第72页
    3 结果第72-83页
        3.1 纳米银表征的结果第72-73页
        3.2 叶绿素荧光和叶绿素含量第73-75页
        3.3 与糖代谢相关的酶活第75-81页
        3.4 莱茵衣藻细胞中巯基含量第81-82页
        3.5 莱茵衣藻细胞中活性氧含量第82-83页
        3.6 荧光显微照片第83页
    4 讨论第83-87页
        4.1 纳米银受培养液的影响第83页
        4.2 叶绿素荧光、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巯基与活性氧的关系第83-87页
    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纳米银对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和结构的影响第88-106页
    1 前言第88-8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9-93页
        2.1 纳米银的表征第89页
        2.2 实验设计第89页
        2.3 纳米银和银离子对酶活的影响第89-90页
        2.4 半胱氨酸和DTT对酶活的保护第90页
        2.5 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时反应底物对酶活性的影响第90-91页
        2.6 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后两种酶巯基的变化第91-92页
        2.7 圆二色谱法分析GAPDH和MDH二级结构第92-93页
        2.8 统计分析第93页
    3 结果第93-101页
        3.1 纳米银的粒径分布第93页
        3.2 纳米银和银离子对酶活性影响第93-94页
        3.3 DTT和半胱氨酸对GAP DH活性的保护第94-95页
        3.4 DTT和半胱氨酸对MDH活性的保护第95-96页
        3.5 酶反应底物在银元素处理时对酶活的影响第96-98页
        3.6 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后GAPDH和MDH中巯基的数量第98-100页
        3.7 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后GAPDH和MDH二级结构变化第100-101页
    4 讨论第101-103页
        4.1 纳米银的表征第101页
        4.2 纳米银和银离子处理与酶活性第101-103页
    5 本章小结第103-106页
第六章 纳米银对人工构建的微宇宙水生态系统的慢性影响第106-126页
    1 前言第106-10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07-112页
        2.1 纳米银表征第107页
        2.2 微宇宙系统和实验处理第107-109页
        2.3 微宇宙中纳米银动态、银元素分布和质量平衡第109-110页
        2.4 微宇宙中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和动物的测定第110页
        2.5 微宇宙中底泥的硝化势的测定第110页
        2.6 微宇宙中底泥微生物群落的测定第110-111页
        2.7 数据分析第111-112页
    3 结果第112-119页
        3.1 微宇宙中纳米银的动态、银元素的分布和质量平衡第112-114页
        3.2 微宇宙中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第114-116页
        3.3 微宇宙中底泥的硝化势第116-117页
        3.4 微宇宙中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第117-119页
    4 讨论第119-124页
    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26-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58页
附录第158-16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锌指蛋白ZAT18参与响应干旱胁迫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滇池湖滨带湿地植被格局与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