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5页 |
1.1 湖泊富营养化 | 第15-17页 |
1.1.1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5-16页 |
1.1.2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第16-17页 |
1.2 湖滨带与湖泊富营养化治理 | 第17-19页 |
1.2.1 湖滨带定义与功能 | 第17-18页 |
1.2.2 湖滨带生态修复 | 第18-19页 |
1.3 滇池湖滨带现状及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1.3.1 滇池湖滨带现状 | 第19-20页 |
1.3.2 滇池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1-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滇池湖滨带植物群落特征和修复策略研究 | 第25-45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2.1.1 湖滨带植被调查 | 第26-27页 |
2.1.2 湖滨池塘植物群落调查 | 第27-28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28-41页 |
2.2.1 滇池湖滨带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组成特征 | 第28-35页 |
2.2.2 湖滨池塘的植物群落类型 | 第35-37页 |
2.2.3 滇池湖滨池塘植物种分布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1页 |
2.3 讨论 | 第41-45页 |
第三章 水生植物对不同水深和底质的响应 | 第45-59页 |
3.1 湿地植物对不同水深的响应 | 第46-51页 |
3.1.1 材料和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3.1.2 结果和讨论 | 第47-51页 |
3.2 水生植物对不同底质的响应 | 第51-56页 |
3.2.1 材料及实验设计 | 第51页 |
3.2.2 实验结果 | 第51-56页 |
3.3 讨论 | 第56-59页 |
3.3.1 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作用 | 第56页 |
3.3.2 水生植物的种植方式 | 第56页 |
3.3.3 水生植物引入的注意事项,以滇池凤眼莲为例 | 第56-59页 |
第四章 滇池湖滨池塘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成因分析 | 第59-75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2页 |
4.1.1 研究点概述 | 第60页 |
4.1.2 现场取样 | 第60-62页 |
4.1.3 实验室分析 | 第62页 |
4.1.4 统计数据分析 | 第6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4.2.1 水体和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 | 第63页 |
4.2.2 沉水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 第63页 |
4.2.3 水体、底泥和沉水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 | 第63-69页 |
4.3 讨论及展望 | 第69-75页 |
第五章 云贵高原湖泊不同土地利用下底泥反硝化能力分析 | 第75-93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76-83页 |
5.1.1 研究地点 | 第76-77页 |
5.1.2 样品的采集 | 第77-78页 |
5.1.3 反硝化和氧化亚氮产量的测量 | 第78页 |
5.1.4 水质和底泥性质的测定 | 第78-79页 |
5.1.5 流域土地利用测定 | 第79-83页 |
5.1.6 数据分析 | 第83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83-89页 |
5.2.1 反硝化和氧化亚氮产生速率 | 第83页 |
5.2.2 反硝化和氧化亚氮产生速率与水质、底泥性质的相关性 | 第83-86页 |
5.2.3 反硝化、氧化亚氮产生速率与流域土地利用的相关性 | 第86-88页 |
5.2.4 反硝化和氧化亚氮产生速率的控制因素 | 第88-89页 |
5.3 讨论 | 第89-93页 |
5.3.1 湖泊中底泥反硝化和氧化亚氮产量的控制因素 | 第89-90页 |
5.3.2 湖泊中底泥反硝化的利益和风险 | 第90-9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3-9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3-95页 |
6.1.1 滇池湖滨带的主要植被现状 | 第93页 |
6.1.2 水生植物对不同水深和底质的响应 | 第93-94页 |
6.1.3 滇池湖滨池塘水质、底泥和沉水植物中的重金属分布 | 第94-95页 |
6.1.4 云贵高原湖泊不同流域土地利用中的底泥反硝化和N_2O产量 | 第9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5-97页 |
6.2.1 枯落物分解对营养物氮的影响 | 第95页 |
6.2.2 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 | 第95-96页 |
6.2.3 滇池湖-塘连通的特殊性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附表 | 第10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