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协迫生理学论文

拟南芥锌指蛋白ZAT18参与响应干旱胁迫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缩略词表第7-11页
1. 前言第11-33页
    1.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第11-16页
        1.1.1 植物响应干旱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第12-14页
        1.1.2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信号转导及相关途径第14-16页
    1.2 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第16-23页
    1.3 锌指蛋白的结构特征与分类第23-27页
    1.4 植物C2H2型锌指蛋白研究进展第27-28页
    1.5 种子萌发第28-30页
        1.5.1 种子萌发的过程第28-29页
        1.5.2 外界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29-30页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第30-33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3-51页
    2.1 实验材料第33-34页
        2.1.1 植物材料第33页
        2.1.2 菌株及载体第33页
        2.1.3 实验室主要仪器第33-34页
        2.1.4 实验室所用主要试剂和酶第34页
    2.2 实验方法第34-48页
        2.2.1 转基因植株载体的构建第34-39页
        2.2.2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39-41页
        2.2.3 亚细胞定位实验第41-42页
        2.2.4 GUS染色第42-43页
        2.2.5 T-DNA插入突变体材料鉴定第43页
        2.2.6 酵母双杂第43-45页
        2.2.7 拟南芥的培养方法第45页
        2.2.8 蛭石模拟土壤干旱胁迫实验第45-46页
        2.2.9 干旱相关生理指标实验第46-47页
        2.2.10 RNA-seq数据分析第47-48页
    2.3 实验使用的引物信息第48-51页
        2.3.1 突变体鉴定引物第48页
        2.3.2 转基因载体构建及检测所需引物第48-49页
        2.3.3 酵母双杂所需引物第49页
        2.3.4 RNA-seq数据差异基因验证所需引物第49-51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79页
    3.1 锌指蛋白ZAT18的表达模式第51-54页
        3.1.1 锌指蛋白ZAT18在非生物胁迫中的诱导表达第51-52页
        3.1.2 锌指蛋白ZAT18的亚细胞定位第52-53页
        3.1.3 GUS组织化学染色第53-54页
    3.2 转录因子ZAT18的自激活检测第54-55页
    3.3 NaCl和Mannitol对过表达ZAT18植株种子萌发的影响第55-61页
        3.3.1 过表达ZAT18植株的获得第55-57页
        3.3.2 不同NaCl浓度对过表达ZAT18种子萌发率与子叶变绿的影响第57-59页
        3.3.3 不同Mannitol浓度对过表达ZAT18种子萌发率与子叶变绿的影响第59-61页
    3.4 过表达ZAT18增强植物的抗旱性第61-67页
        3.4.1 过表达ZAT18植株抗旱表型分析第61-62页
        3.4.2 干旱胁迫下野生型和过表达ZAT18植株水分状态和细胞膜损伤的比较第62-64页
        3.4.3 干旱胁迫条件下野生型和过表达ZAT18植株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第64-65页
        3.4.4 过表达ZAT18降低干旱胁迫中ROS的积累第65-66页
        3.4.5 过表达ZAT18降低干旱胁迫中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第66-67页
    3.5 zat18突变体对干旱胁迫轻度敏感第67-70页
        3.5.1 zat18突变体结构及"三引物法"PCR鉴定纯合体第67-68页
        3.5.2 zat18突变体抗旱表型分析第68-69页
        3.5.3 干旱胁迫下zat18突变体与野生型水分状态和细胞膜损伤的比较第69-70页
    3.6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ZAT18植株与野生型转录组数据分析第70-72页
    3.7 GO富集及Pathway分析第72-74页
    3.8 ZAT18互作的候选基因的挑选第74-75页
    3.9 ZAT18互作的候选基因的验证第75-76页
    3.10 ZAT18互作候选基因motif分析第76-79页
4. 讨论第79-81页
5. 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99页
附录第99-14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7-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八大公山亚热带森林土壤中木质素的分布与降解特征
下一篇:纳米银对水生植物的毒性机制及其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