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20-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20-2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22-24页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第24-26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30-3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2-49页 |
2.1 犯罪学视角下的职务舞弊研究 | 第33-37页 |
2.2 社会学视角下的职务舞弊研究 | 第37-40页 |
2.3 传统博弈论视角下的职务舞弊研究 | 第40-42页 |
2.4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职务舞弊研究 | 第42-45页 |
2.5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职务舞弊研究 | 第45-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49-62页 |
3.1 国有企业高管 | 第49-50页 |
3.2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 | 第50-52页 |
3.3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决策信息 | 第52-54页 |
3.4 行为经济学理诒 | 第54-62页 |
3.4.1 信息加工理论 | 第56-57页 |
3.4.2 启发式理论 | 第57-58页 |
3.4.3 时间偏好理论 | 第58-59页 |
3.4.4 前景理论 | 第59-62页 |
4 职务舞弊行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相关心理因素的提取 | 第62-87页 |
4.1 决策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 | 第63-68页 |
4.1.1 决策前的信息加工过程 | 第65-66页 |
4.1.2 决策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 第66-68页 |
4.2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决策的信息收集阶段 | 第68-75页 |
4.2.1 职务舞弊决策信息的内部收集阶段 | 第69-71页 |
4.2.2 职务舞弊决策信息的外部收集阶段 | 第71-73页 |
4.2.3 职务舞弊决策信息的整合加工阶段 | 第73-74页 |
4.2.4 信息收集阶段关键心理因素的提取 | 第74-75页 |
4.3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决策的信息编辑阶段 | 第75-80页 |
4.3.1 职务舞弊决策信息的时间处理阶段 | 第76-77页 |
4.3.2 职务舞弊决策信息的价值载体处理阶段 | 第77-79页 |
4.3.3 信息编辑阶段关键心理因素的提取 | 第79-80页 |
4.4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决策的信息评价阶段 | 第80-84页 |
4.4.1 职务舞弊决策成本收益信息的评价阶段 | 第81-83页 |
4.4.2 职务舞弊决策概率信息的评价阶段 | 第83页 |
4.4.3 信息评价阶段关键心理因素的提取 | 第83-84页 |
4.5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决策的信息反馈阶段 | 第84-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心理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87-102页 |
5.1 过度自信对于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行为的作用机理 | 第87-91页 |
5.1.1 过度自信定义及度量 | 第87-88页 |
5.1.2 理论分析及假设建立 | 第88-91页 |
5.2 时间偏好对于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行为的作用机理 | 第91-93页 |
5.2.1 时间偏好定义及度量 | 第91-92页 |
5.2.2 理论分析及假设建立 | 第92-93页 |
5.3 风险偏好对于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行为的作用机理 | 第93-99页 |
5.3.1 风险偏好定义及度量 | 第93-94页 |
5.3.2 理论分析及假设建立 | 第94-99页 |
5.4 宗教信仰对于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行为的作用机理 | 第99-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6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心理因素作用机理的实验检验 | 第102-126页 |
6.1 过度自信职务舞弊作用机理的实验检验 | 第102-112页 |
6.1.1 实验设计 | 第102-107页 |
6.1.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7-112页 |
6.2 时间偏好职务舞弊作用机理的实验检验 | 第112-116页 |
6.2.1 实验设计 | 第112-114页 |
6.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14-116页 |
6.3 风险偏好职务舞弊作用机理的实验检验 | 第116-124页 |
6.3.1 实验设计 | 第116-120页 |
6.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20-124页 |
6.4 宗教信仰职务舞弊作用机理的实验检验 | 第124-125页 |
6.4.1 实验设计 | 第124页 |
6.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24-12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7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心理因素作用机理的经济计量检验 | 第126-140页 |
7.1 变量设计 | 第126-128页 |
7.1.1 被解释变量 | 第126-127页 |
7.1.2 解释变量 | 第127页 |
7.1.3 控制变量 | 第127-128页 |
7.2 模型设计 | 第128-129页 |
7.3 数据来源 | 第129-130页 |
7.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30-136页 |
7.4.1 描述性统计 | 第130-131页 |
7.4.2 学生样本的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31-133页 |
7.4.3 国有企业高管样本的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33-134页 |
7.4.4 总样本的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34-136页 |
7.5 拓展性研究 | 第136-138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8 国有企业高管职务舞弊行为的控制策略研究 | 第140-151页 |
8.1 基于信息收集阶段的职务舞弊控制策略 | 第140-145页 |
8.1.1 职务舞弊成本下的控制策略 | 第140-142页 |
8.1.2 职务舞弊被发现概率下的控制策略 | 第142-143页 |
8.1.3 过度自信下的职务舞弊控制策略 | 第143-145页 |
8.2 基于信息编辑阶段的职务舞弊控制策略 | 第145-148页 |
8.2.1 时间偏好下的职务舞弊控制措施 | 第145-147页 |
8.2.2 参照依赖下的职务舞弊控制策略 | 第147-148页 |
8.3 基于信息评价阶段的职务舞弊控制策略 | 第148-151页 |
8.3.1 风险偏好下的职务舞弊控制措施 | 第148-150页 |
8.3.2 宗教信仰下的职务舞弊控制措施 | 第150-151页 |
9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 第151-156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1-154页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54-156页 |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6-157页 |
附录 | 第157-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9页 |
后记 | 第179-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