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滑坡机理研究 | 第14-16页 |
1.2.2 灌溉型黄土滑坡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3 黄土微观结构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 第21-27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21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21-23页 |
2.2.1 气象 | 第21-23页 |
2.2.2 水文地质 | 第23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5-26页 |
2.5.1 新构造运动 | 第25-26页 |
2.5.2 地震 | 第26页 |
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泾阳南塬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 | 第27-36页 |
3.1 空间分布规律 | 第27-29页 |
3.1.1 滑坡的区域分布 | 第27-28页 |
3.1.2 滑坡的乡镇分布 | 第28-29页 |
3.2 时间分布规律 | 第29-30页 |
3.2.1 年际变化规律 | 第29页 |
3.2.2 年内变化规律 | 第29-30页 |
3.3 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3.3.1 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 | 第30-33页 |
3.3.2 黄土滑坡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机理力学试验研究 | 第36-71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研究区黄土取样点 | 第36-37页 |
4.3 黄土的基本性质 | 第37-39页 |
4.3.1 黄土的颗粒组成 | 第37页 |
4.3.2 黄土的矿物成分 | 第37-38页 |
4.3.3 黄土的化学成分 | 第38页 |
4.3.4 常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8-39页 |
4.4 湿陷试验 | 第39-47页 |
4.4.1 试验方案 | 第39-40页 |
4.4.2 黄土的含水量与湿陷性 | 第40页 |
4.4.3 黄土的重度、干重度与湿陷性 | 第40-41页 |
4.4.4 黄土的孔隙率、孔隙比与湿陷性 | 第41-42页 |
4.4.5 黄土的饱和度与湿陷性 | 第42页 |
4.4.6 不同时代黄土湿陷性 | 第42-43页 |
4.4.7 湿陷系数随压力的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4.4.8 不同初始含水量下黄土的湿陷性 | 第44-45页 |
4.4.9 增减湿条件下黄土压缩变形分析 | 第45-46页 |
4.4.10 黄土未饱和湿陷系数 | 第46-47页 |
4.5 常规三轴剪切试验 | 第47-59页 |
4.5.1 试验方案 | 第48页 |
4.5.2 应力-应变特征 | 第48-51页 |
4.5.3 黄土变形破坏模式 | 第51-53页 |
4.5.4 黄土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 | 第53-56页 |
4.5.5 稳态线 | 第56-58页 |
4.5.6 状态边界面 | 第58-59页 |
4.6 非饱和黄土的强度试验 | 第59-69页 |
4.6.1 土-水特征曲线测定 | 第61-64页 |
4.6.2 不同基质吸力下的三轴剪切试验 | 第64-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机理微观试验研究 | 第71-98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黄土微结构试验方案 | 第71-72页 |
5.3 黄土微结构图像的获取 | 第72-73页 |
5.3.1 黄土微结构试样制备 | 第72页 |
5.3.2 图像放大倍数 | 第72-73页 |
5.3.3 成像点位置的确定 | 第73页 |
5.4 黄土微观结构特征定性分析 | 第73-80页 |
5.4.1 黄土微观结构基本特征 | 第73-76页 |
5.4.2 黄土的微结构与黄土湿陷性 | 第76-77页 |
5.4.3 黄土的微结构特征与黄土强度 | 第77-80页 |
5.5 黄土微观结构特征定量分析 | 第80-95页 |
5.5.1 微观结构图像处理与数据 | 第81-82页 |
5.5.2 不同时代黄土孔隙特征 | 第82-83页 |
5.5.3 湿陷试验前后黄土孔隙变化分析 | 第83-89页 |
5.5.4 常规三轴剪切试验前后黄土孔隙变化分析 | 第89-9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第六章 泾阳南塬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稳定性及其失稳机制分析 | 第98-107页 |
6.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8-101页 |
6.2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6.3 灌溉诱发型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 第102-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7.1 结论 | 第107-108页 |
7.2 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