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0-23页 |
第2章“营改增”的理论阐述 | 第23-33页 |
2.1“营改增”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2.1.1“营改增”的政策实施 | 第23-24页 |
2.1.2“营改增”的实施情况 | 第24-26页 |
2.2“营改增”的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2.2.1 税收优化理论 | 第26页 |
2.2.2 税收中性理论 | 第26-27页 |
2.2.3 税收宏观调控理论 | 第27-28页 |
2.3“营改增”的必要性 | 第28-33页 |
2.3.1 维护增值税的税收中性的客观要求 | 第29-30页 |
2.3.2 遏制税收流失的要求 | 第30-31页 |
2.3.3 与国际税制接轨的客观要求 | 第31-33页 |
第3章 M公司实施“营改增”前后的财务情况分析 | 第33-39页 |
3.1 M公司的简介 | 第33页 |
3.2 M公司实施“营改增”前的具体情况分析 | 第33-36页 |
3.2.1 应缴税种的变化 | 第34页 |
3.2.2 税率和计税基础的变化 | 第34-35页 |
3.2.3 应纳税额计算方法的变化 | 第35页 |
3.2.4 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化 | 第35-36页 |
3.3 M公司实施“营改增”后的具体情况分析 | 第36-39页 |
3.3.1 应缴税种的变化 | 第36页 |
3.3.2 税率和计税基础的变化 | 第36-38页 |
3.3.3 应纳税额计算方法的变化 | 第38页 |
3.3.4 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化 | 第38-39页 |
第4章“营改增”对M公司的具体影响分析 | 第39-47页 |
4.1 M公司税负的影响 | 第39-42页 |
4.2 购进固定资产计税基础变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收入确认变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 对财务工作的影响 | 第44-47页 |
4.4.1“营改增”初期,发票管理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 第44-45页 |
4.4.2 进项税额的发票认证抵扣工作较为繁琐 | 第45-46页 |
4.4.3“营改增”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 第46-47页 |
第5章 M公司实施“营改增”的总体评价及对策建议 | 第47-53页 |
5.1 M公司实施“营改增”的总体评价 | 第47-48页 |
5.1.1 进项税额不足导致税负相对加重 | 第47-48页 |
5.1.2 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和认证难度大 | 第48页 |
5.1.3 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和开具较为繁琐 | 第48页 |
5.2 M公司实施“营改增”的相关对策建议 | 第48-53页 |
5.2.1 重视并加强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 第48-50页 |
5.2.2 合理选择供应商,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 第50页 |
5.2.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 第50-51页 |
5.2.4 完善抵扣体系,提高可抵扣成本比例 | 第51页 |
5.2.5 提升员工素质 | 第51-52页 |
5.2.6 与税务机关加强沟通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3-57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