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单元关节式集装箱运输平车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各国关节式车辆现状及技术发展 | 第13-18页 |
1.2.1 美国 | 第13-15页 |
1.2.2 欧洲 | 第15-16页 |
1.2.3 澳大利亚 | 第16-17页 |
1.2.4 中国 | 第17-18页 |
1.3 集装箱铁路运输的需求分析 | 第18-19页 |
1.4 研究关节式铁路车辆的意义 | 第19-20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第2章 主要结构选型 | 第21-34页 |
2.1 线路与限界 | 第21-22页 |
2.2 主要结构形式的确定 | 第22-33页 |
2.2.1 车体结构 | 第22-29页 |
2.2.2 制动系统 | 第29-32页 |
2.2.3 车钩缓冲装置 | 第32页 |
2.2.4 转向架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主要技术参数的选取 | 第34-41页 |
3.1 主要技术要求 | 第34-35页 |
3.1.1 集装箱参数要求 | 第34页 |
3.1.2 装载工况要求 | 第34-35页 |
3.2 基本尺寸 | 第35-38页 |
3.2.1 车辆长度 | 第35-38页 |
3.2.2 车辆宽度 | 第38页 |
3.2.3 车辆高度 | 第38页 |
3.3 自重 | 第38-39页 |
3.4 主要材料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车辆技术方案研究 | 第41-52页 |
4.1 总体思路及目标 | 第41页 |
4.1.1 总体思路 | 第41页 |
4.1.2 研制目标 | 第41页 |
4.2 主要技术特点 | 第41-42页 |
4.3 技术方案说明 | 第42-51页 |
4.3.1 性能参数与基本尺寸 | 第42-43页 |
4.3.2 车辆结构 | 第43-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车体结构强度研究 | 第52-80页 |
5.1 车体静强度与刚度分析 | 第52-66页 |
5.1.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52页 |
5.1.2 载荷工况 | 第52-55页 |
5.1.3 强度和刚度评定标准 | 第55-56页 |
5.1.4 模型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5.1.5 车体强度与刚度计算结果及评定 | 第57-63页 |
5.1.6 车体模态分析 | 第63-66页 |
5.1.7 结构静强度与刚度计算结论 | 第66页 |
5.2 车体结构疲劳寿命分析 | 第66-73页 |
5.2.1 疲劳载荷 | 第67-68页 |
5.2.2 疲劳分析方法 | 第68页 |
5.2.3 有限元模型及应力分析 | 第68-70页 |
5.2.4 疲劳寿命计算结果 | 第70-73页 |
5.3 静强度试验 | 第73-76页 |
5.3.1 试验工况 | 第74-75页 |
5.3.2 试验结果 | 第75-76页 |
5.4 静态称重和扭转试验 | 第76-79页 |
5.4.1 试验评定标准 | 第76-77页 |
5.4.2 试验内容 | 第77页 |
5.4.3 试验结果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经济性分析 | 第80-85页 |
6.1 运输经济效益 | 第80-81页 |
6.2 各项成本 | 第81-83页 |
6.2.1 制造成本 | 第81页 |
6.2.2 维修费用 | 第81-82页 |
6.2.3 能源耗费 | 第82-83页 |
6.3 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 | 第83-84页 |
6.3.1 报废回收残值 | 第83页 |
6.3.2 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预估 | 第83-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