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1. 芥酸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1 芥酸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产原料 | 第17页 |
1.2 芥酸主要衍生物 | 第17-18页 |
1.2.1 芥酸主要非裂解衍生物 | 第17-18页 |
1.2.2 芥酸的主要裂解衍生物 | 第18页 |
2. 芥酸及其衍生物的主要用途 | 第18-19页 |
3. 油菜芥酸含量的遗传 | 第19-21页 |
4. 芥酸的生物合成 | 第21-22页 |
5. 芥酸合成关键基因 | 第22-25页 |
5.1 脂肪酸碳链延长基因FAE1 | 第22-24页 |
5.2 脂肪酸去饱和基因FAD2 | 第24-25页 |
6. 油菜分子标记应用研究 | 第25-27页 |
6.1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 | 第25-27页 |
6.2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QTL)定位 | 第27页 |
7.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杂种优势利用 | 第27-29页 |
7.1 甘蓝型油菜的杂种优势表现 | 第28-29页 |
7.2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 | 第29页 |
8. 高芥酸油菜育种与产业化概况 | 第29-31页 |
8.1 高芥酸油菜品种选育进展 | 第29-30页 |
8.2 高芥酸油菜产业化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工业专用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芥酸和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型及芥酸与其它主要脂肪酸的相关分析 | 第33-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1.2 脂肪酸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2.1 六个遗传世代芥酸和油酸含量变异分布 | 第35-37页 |
2.2 特高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 第37-39页 |
2.3 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 第39-41页 |
2.4 芥酸与其它主要脂肪酸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41-43页 |
3 讨论 | 第43-46页 |
3.1 特高芥酸含量的遗传模型 | 第43-45页 |
3.2 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型 | 第45页 |
3.3 芥酸与其它主要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及其环境效应 | 第47-58页 |
1. 材料方法 | 第48-50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8-49页 |
1.2 方法 | 第49-50页 |
1.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9页 |
1.2.2 芥酸含量测定 | 第49页 |
1.2.3 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2.1 不同环境下各亲本及杂交组合芥酸含量的的差异分析 | 第50-52页 |
2.2 油菜芥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52-54页 |
2.3 杂交组合与亲本间芥酸含量及中亲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3.1 芥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 第55-56页 |
3.2 不同环境对芥酸含量及杂种优势的影响 | 第56-57页 |
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芥酸含量的配合力及其环境效应 | 第58-67页 |
1. 材料方法 | 第58-5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58页 |
1.2 方法 | 第58-59页 |
1.2.1 田间小区试验 | 第58页 |
1.2.2 芥酸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1.2.3 统计分析 | 第59页 |
1.2.4 配合力稳定性参数的估算 | 第5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9-60页 |
2.2 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60-61页 |
2.3 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61-62页 |
2.4 反交效应分析 | 第62-64页 |
2.5 配合力稳定性分析 | 第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3.1 芥酸含量配合力与环境 | 第64-65页 |
3.2 杂交组合芥酸含量的反交效应 | 第65页 |
3.3 高芥酸含量杂交组合的亲本选配 | 第65-66页 |
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特高芥酸含量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67-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7-6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8-72页 |
1.2.1 田间试验 | 第68页 |
1.2.2 芥酸含量测定 | 第68页 |
1.2.3 基因组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68-69页 |
1.2.4 构建高芥酸和低芥酸集团DNA池 | 第69页 |
1.2.5 SSR扩增、检测 | 第69-70页 |
1.2.6 PCR扩增产物的的检测 | 第70-72页 |
1.2.7 标记的筛选 | 第72页 |
1.2.8 数据统计与带型的统计 | 第7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2.1 不同世代群体的芥酸含量分析 | 第72-73页 |
2.2 芥酸含量的遗传特点分析 | 第73-74页 |
2.3 SSR标记分析 | 第74-78页 |
2.3.1 引物筛选 | 第74-75页 |
2.3.2 F_2群体单株的SSR分析 | 第75-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3.1 特高芥酸分子标记与芥酸含量基因 | 第78-79页 |
3.2 分子标记与高芥酸油菜育种 | 第79页 |
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特高芥酸甘蓝型油菜FAE1基因克隆分析 | 第80-10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4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8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80-84页 |
1.2.1 植物DNA提取 | 第80页 |
1.2.2 引物设计 | 第80-81页 |
1.2.3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81页 |
1.2.4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81页 |
1.2.5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81-82页 |
1.2.6 PCR扩增产物的转化与鉴定 | 第82-84页 |
1.2.7 序列分析 | 第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7页 |
2.1 DNA提取结果 | 第84-85页 |
2.2 FAE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85-97页 |
2.2.1 FAE1基因核酸序列比对 | 第85-92页 |
2.2.2 FAE1编码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92-97页 |
3. 讨论 | 第97-99页 |
3.1 FAE1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拷贝数 | 第97-98页 |
3.2 FAE1氨基酸位点变异与芥酸含量 | 第98-99页 |
4.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特高芥酸含量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的克隆分析 | 第100-1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10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00页 |
1.3 引物设计 | 第100-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9页 |
2.1 FAD2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101页 |
2.2 FAD2基因核酸序列比对 | 第101-112页 |
2.3 FAD2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112-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4页 |
3.1 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个拷贝数目 | 第119-120页 |
3.2 不同材料间同一FAD2拷贝完整氨基酸比较 | 第120-121页 |
3.3 FAD2与芥酸含量 | 第121-124页 |
4.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八章 品种选育 | 第126-128页 |
1. 亲本创制 | 第126页 |
1.1 不育系9AB-2选育 | 第126页 |
1.2 绵恢99-206培育 | 第126页 |
2. 杂交组合选配 | 第126页 |
3. 组合区域试验结果 | 第126-128页 |
第九章 全文小结 | 第128-131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8-129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3. 存在的问题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及主要获奖目录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