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3页 |
1 前言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辣椒属的起源与分布 | 第14页 |
2.2 辣椒属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 第14-15页 |
2.3 辣椒属种质资源形态性状描述研究 | 第15-17页 |
2.4 辣椒同工酶聚类分析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5 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19-20页 |
3.2 形态学性状调查 | 第20-21页 |
3.3 同工酶电泳 | 第21-25页 |
3.3.1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3.3.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3.3.3 酶液的提取 | 第22页 |
3.3.4 胶版制作 | 第22-23页 |
3.3.5 制样和上样 | 第23-24页 |
3.3.6 电泳 | 第24页 |
3.3.7 剥胶 | 第24页 |
3.3.8 染色 | 第24-25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25-27页 |
3.4.1 形态学分析 | 第25页 |
3.4.2 同工酶分析 | 第25-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4.1 辣椒形态学分析 | 第27-35页 |
4.1.1 辣椒材料植物学性状分析 | 第27-28页 |
4.1.2 辣椒材料开花结果特性分析 | 第28-32页 |
4.1.3 辣椒材料形态学聚类分析 | 第32-35页 |
4.2 两个辣椒材料10个不同部位同工酶分析 | 第35-36页 |
4.2.1 过氧化物(POD)同工酶分析 | 第35页 |
4.2.2 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 | 第35-36页 |
4.2.3 酯酶(EST)同工酶分析 | 第36页 |
4.3 14个辣椒材料进行辣椒花酯酶(EST)同工酶分析 | 第36-37页 |
4.4 辣椒材料10片真叶期同工酶分析 | 第37-40页 |
4.4.1 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分析 | 第37-38页 |
4.4.2 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 | 第38-39页 |
4.4.3 酉旨酶(EST)同工酶分析 | 第39-40页 |
4.5 同工酶聚类分析 | 第40-43页 |
5 讨论 | 第43-46页 |
5.1 实验操作技巧 | 第43页 |
5.2 聚丙烯酰氨凝胶浓度的选择 | 第43-44页 |
5.3 辣椒材料部位的选取 | 第44页 |
5.4 同工酶提取剂的选取 | 第44页 |
5.5 形态学分析 | 第44页 |
5.6 取材不同部位同工酶分析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9页 |
7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