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群体成熟胚组织培养特性的QTL定位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 小麦转基因技术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 第9-11页 |
1.1.2 小麦转基因效率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2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小麦组织培养外植体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小麦组织培养培养基研究 | 第14页 |
1.2.3 小麦组织培养基因型研究 | 第14-15页 |
1.3 人工合成小麦的创制与利用 | 第15-16页 |
1.4 QTL定位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1.5 组织培养基因定位研究 | 第18页 |
1.6 立题依据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种子的消毒与预处理 | 第19-20页 |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0页 |
2.2.3 愈伤组织的分化与再生 | 第20-21页 |
2.2.4 统计分析与QTL定位 | 第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2页 |
3.1 诱导与分化培养表现 | 第21-24页 |
3.2 组培表型情况 | 第24-27页 |
3.3 田间材料组培表型 | 第27-29页 |
3.4 温室与田间材料组培表型差异性 | 第29-30页 |
3.5 QTL定位 | 第30-32页 |
4 讨论 | 第32-36页 |
4.1 RIL群体组培特性 | 第32-34页 |
4.2 组培特性相关性状QTL鉴定及对比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发表文章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