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缩略词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 临床研究 | 第11-2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1-14页 |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第12页 |
·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剔除标准 | 第13页 |
·脱落标准 | 第13-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23页 |
·病例分组 | 第14页 |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一般治疗 | 第14页 |
·具体治疗 | 第14-15页 |
·疗程 | 第15页 |
·临床观察项目 | 第15-17页 |
·一般项目 | 第15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15页 |
·疗效评价指标 | 第15-17页 |
·观察方法 | 第17页 |
·疗效判定 | 第17-18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8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8页 |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18页 |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 第18-20页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0-22页 |
·安全性 | 第22页 |
·复发率比较 | 第22-23页 |
4. 结果分析 | 第23页 |
二讨论 | 第23-39页 |
1. 现代医学对FD的认识 | 第23-29页 |
·FD的定义与分类 | 第23-24页 |
·FD的诊断 | 第24-25页 |
·诊断标准 | 第24页 |
·诊断方法 | 第24-25页 |
·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5-27页 |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 第25页 |
·内脏高敏感性 | 第25-26页 |
·胃肠激素紊乱 | 第26页 |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 第26页 |
·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 | 第26-27页 |
·FD的治疗 | 第27-29页 |
·促进胃肠动力 | 第27页 |
·抑制胃酸分泌 | 第27-28页 |
·根除HP | 第28页 |
·精神心理治疗 | 第28-29页 |
2. 中医学对FD(胃痛)的认识 | 第29-33页 |
·病因病机 | 第29-31页 |
·外感邪气 | 第29页 |
·饮食失宜 | 第29-30页 |
·情志内伤 | 第30页 |
·体质因素 | 第30-31页 |
·辩证及治疗 | 第31-33页 |
·古代医家对胃脘痛辩证及治疗的认识 | 第31-33页 |
·现代代医家对胃脘痛辩证及治疗的认识 | 第33页 |
3. 立题依据 | 第33-39页 |
·丹参温中饮加减治疗胃脘痛(寒凝气滞血瘀型)的理论依据 | 第33-36页 |
·治病求本,谨守病机 | 第34页 |
·脾胃为枢,转枢五脏气机,亦需它脏相助 | 第34-35页 |
·燥湿相济,寒热平调 | 第35-36页 |
·胃腑血气多,病时多夹瘀,治胃需活血 | 第36页 |
·方解 | 第36-38页 |
·丹参温中饮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 | 第38-39页 |
三 总结 | 第39-40页 |
四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综述 | 第4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