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关于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皮损、症状和证型分布的分析 | 第9-22页 |
1 调查目的 | 第9页 |
2 调查对象 | 第9页 |
3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4 调查方法 | 第10页 |
5 调查内容 | 第10-13页 |
·年龄 | 第11页 |
·病程 | 第11页 |
·皮肤类型 | 第11-12页 |
·皮损部位 | 第12页 |
·皮损形态 | 第12页 |
·病情分级 | 第12页 |
·生活习惯 | 第12页 |
·性情与精神压力 | 第12页 |
·症状情况 | 第12页 |
·辨证分型 | 第12-13页 |
6 统计方法 | 第13-14页 |
7 调查结果 | 第14-21页 |
·一般资料 | 第14-15页 |
·皮肤类型 | 第15页 |
·皮损部位 | 第15页 |
·病情分级 | 第15-16页 |
·生活习惯 | 第16-17页 |
·性情与精神压力 | 第17-18页 |
·症状情况 | 第18-20页 |
·辨证分型 | 第20-21页 |
8 讨论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柴芍舒郁汤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22-4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 研究对象和抽样方法 | 第22-24页 |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2-23页 |
·抽样方法 | 第23-24页 |
3 盲法设计及分组方法 | 第24页 |
·盲法设计 | 第24页 |
·分组方法 | 第24页 |
4 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治疗药物 | 第24-25页 |
·煎药方式、用药方法及疗程 | 第25页 |
·注意事项 | 第25页 |
5 疗效观察 | 第25-28页 |
·疗效评定时点 | 第25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5-28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8页 |
·复发情况 | 第28页 |
6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7 样本量估算 | 第29页 |
8 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 第29页 |
9 研究结果 | 第29-37页 |
·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 | 第29-32页 |
·治疗后的临床资料 | 第32-37页 |
10 讨论 | 第37-46页 |
·柴芍舒郁汤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立论依据 | 第37-38页 |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主要认识 | 第38页 |
·近现代中医学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的论述 | 第38-39页 |
·导师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认识 | 第39页 |
·组方配伍分析 | 第39-41页 |
·柴芍舒郁汤中各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41-44页 |
·对照药物及外用药物介绍 | 第44-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 第53-64页 |
1 中医药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 | 第53-56页 |
·古代中医对痤疮病名的认识 | 第53页 |
·古代中医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53-54页 |
·现代中医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 第54-55页 |
·中医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辨证论治的论述 | 第55-56页 |
2 现代医学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研究进展 | 第56-63页 |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56页 |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56-59页 |
·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治疗进展 | 第59-63页 |
3 结语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