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坤草汤治疗黄褐斑(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2-4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20页 |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研究设计 | 第12-13页 |
·样本量估算 | 第12-13页 |
·病例分组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病例选择 | 第13-16页 |
·诊断标准及分型 | 第13-14页 |
·疾病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临床分型 | 第14页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4页 |
·纳排标准 | 第14-15页 |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脱落标准 | 第15-16页 |
·复发情况 | 第16页 |
·治疗方案 | 第16-17页 |
·治疗方法 | 第16页 |
·治疗组 | 第16页 |
·对照组 | 第16页 |
·日常调护 | 第16-17页 |
·注意事项 | 第17页 |
·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 | 第17-20页 |
·观察方法 | 第17页 |
·评分标准 | 第17-18页 |
·皮损面积评分标准 | 第17页 |
·皮损颜色评分标准 | 第17-18页 |
·中医兼症评分标准 | 第18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19页 |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页 |
·不良反应的观察 | 第19-20页 |
·实验室检查 | 第20页 |
·病例脱失情况 | 第20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0页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0-27页 |
·两组基线比较 | 第20-23页 |
·年龄比较 | 第21页 |
·病程比较 | 第21-22页 |
·分型比较 | 第22页 |
·皮损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兼症积分比较 | 第23页 |
·治疗结果分析 | 第23-27页 |
·颜色积分比较 | 第23-24页 |
·面积积分比较 | 第24页 |
·皮损总积分比较 | 第24-25页 |
·兼症积分组间组内比较 | 第25-26页 |
·疗效比较 | 第26页 |
·兼症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不良反应 | 第27页 |
·复发率 | 第27页 |
4 讨论 | 第27-40页 |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27-31页 |
·黄褐斑的病名沿革 | 第27-28页 |
·我国古代医家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8-29页 |
·气血、经络、季节 | 第28页 |
·虚劳、瘀血、湿热 | 第28页 |
·痰饮、风邪、劳逸失常 | 第28-29页 |
·情志、妇科疾病 | 第29页 |
·肝脾肾、鉴别诊断 | 第29页 |
·阴亏火灼及确立病名 | 第29页 |
·现代中医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9-31页 |
·血瘀、气滞血瘀 | 第29-30页 |
·肝郁、肝郁血瘀 | 第30页 |
·以虚为主、血虚血瘀 | 第30页 |
·湿热、瘀血 | 第30页 |
·肝、脾胃 | 第30-31页 |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1-34页 |
·内分泌 | 第31页 |
·紫外线 | 第31-32页 |
·遗传因素 | 第32页 |
·氧自由基 | 第32页 |
·精神因素 | 第32-33页 |
·微量元素 | 第33页 |
·微生态平衡因素 | 第33页 |
·血液流变学因素 | 第33页 |
·其他因素 | 第33-34页 |
·导师对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页 |
·本方的方药组成及方解 | 第34-36页 |
·本方药物的中药药理分析 | 第36-37页 |
·本方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分析 | 第37-39页 |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 | 第39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兼症疗效比较 | 第39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比较 | 第39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40-42页 |
第二部分 综述 | 第4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