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问题提出 | 第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国外教师专业情意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国内教师专业情意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内容分析法 | 第20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统计分析法 | 第20-22页 |
2 教师专业情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第22-29页 |
·教师专业情意剖析 | 第22-26页 |
·教师专业情意内涵 | 第22页 |
·教师专业情意的结构 | 第22-25页 |
·教师专业情意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25-26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 第26-27页 |
·教师专业社会化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职业道德认知论 | 第28-29页 |
3 高中教师专业情意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第29-49页 |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9-31页 |
·调查说明 | 第29页 |
·调查对象分析 | 第29-30页 |
·问卷设计 | 第30页 |
·调查工具设计 | 第30-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39页 |
·教师基本信息 | 第31-34页 |
·教师专业精神的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教师专业情操的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教师专业性向的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教师专业自我的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教师专业情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社会影响因素与教师专业情意各维度相关性统计 | 第40页 |
·组织影响因素与教师专业情意各维度相关性统计 | 第40-41页 |
·群体影响因素与教师专业情意各维度相关性统计 | 第41页 |
·个人影响因素与教师专业情意各维度相关性统计 | 第41-42页 |
·各影响因素与教师专业情意各维度相关性结果总结 | 第42页 |
·教师专业情意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社会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组织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群体影响因素 | 第44页 |
·个人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调研结果总结 | 第45-49页 |
·我国教师专业情意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影响教师专业情意原因 | 第47-49页 |
4 促进高中教师专业情意发展的对策 | 第49-58页 |
·促进高中教师专业情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总体概述 | 第49页 |
·社会影响因素:加强社会和学校的支持 | 第49-50页 |
·政府增加对教师的资金投入 | 第49-50页 |
·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和规范,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 第50页 |
·组织影响因素:激发教师的群体动力 | 第50-52页 |
·端正教师群体学习和交流的态度及动机 | 第51页 |
·积极开展团体活动,提高教师群体凝聚力 | 第51-52页 |
·建立与名师和专家的合作制度 | 第52页 |
·群体影响因素:提高合作意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 第52-55页 |
·培养教师合作的价值取向,发挥合作学习优势 | 第52-53页 |
·培养教师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素养 | 第53页 |
·构建合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 第53-54页 |
·确立共同目标,促进教师积极互动 | 第54页 |
·丰富学习资源,提高教师学习积极性 | 第54-55页 |
·个人影响因素:加强教师的自主性 | 第55-56页 |
·培训教师学会学习 | 第55-56页 |
·提倡教师自我反思 | 第56页 |
·鼓励教师有效研究 | 第56页 |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5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高中教师专业情意实践研究 | 第58-123页 |
·高中教师在线学习方式统计 | 第58-62页 |
·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 | 第62-69页 |
·高中教师共同体组成要素 | 第63-66页 |
·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环境 | 第66-68页 |
·教师学习共同体功能 | 第68-69页 |
·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设计 | 第69-95页 |
·活动总体设计 | 第69-70页 |
·设计前期分析 | 第70-72页 |
·活动任务或讨论主题 | 第72-73页 |
·活动组织形式设计及共同体构建 | 第73-74页 |
·活动流程设计 | 第74-93页 |
·活动交互策略设计 | 第93-95页 |
·活动规则设计 | 第95页 |
·平台选择及环境创设 | 第95-108页 |
·平台需求分析 | 第95-96页 |
·社会理论基础 | 第96页 |
·技术支持 | 第96-97页 |
·平台设计原则 | 第97页 |
·功能模块设计 | 第97-103页 |
·评价设计 | 第103-108页 |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及平台的学习活动实施及应用效果分析 | 第108-123页 |
·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实施对象的选取 | 第108页 |
·教师共同体学习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 第108-115页 |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第115-122页 |
·评价过程总结 | 第122-12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研究结论 | 第123页 |
·研究创新 | 第123-124页 |
·研究局限 | 第124页 |
·研究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附录 | 第132-147页 |
作者简历 | 第147-1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