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24页 |
| 1.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第12-18页 |
| ·病名认识 | 第12-13页 |
| ·病因认识 | 第13-14页 |
| ·病机认识 | 第14-15页 |
| ·证型研究 | 第15页 |
| ·临床治疗 | 第15-18页 |
|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第18-24页 |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定义 | 第18页 |
| ·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9-21页 |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 第21-23页 |
|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 第23-2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38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2. 临床资料 | 第24-27页 |
| ·病例来源 | 第24页 |
| ·诊断标准 | 第24-26页 |
| ·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 第26-27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治疗方法 | 第27页 |
| ·方药组成及加减 | 第27-28页 |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28-29页 |
| ·一般情况 | 第28页 |
| ·观察指标 | 第28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8-29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页 |
| 5. 研究结果 | 第29-38页 |
| ·一般资料 | 第29-31页 |
| ·治疗前基本病情比较 | 第31-33页 |
| ·治疗后疗效指标分析 | 第33-37页 |
| ·治疗后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 | 第37-38页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38-45页 |
| 1.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再认识 | 第38-39页 |
| ·肝脾失调为发病的始动因素 | 第38页 |
| ·肝郁脾虚证为临床常见证型 | 第38-39页 |
| ·疏肝健脾为主要治法 | 第39页 |
| 2. 疏肝健脾方方药分析 | 第39-41页 |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40-41页 |
| 3. 疏肝健脾方可能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41-42页 |
| ·调节血脂,改善肝脏脂质代谢 | 第41-42页 |
| ·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 | 第42页 |
| ·抗脂质过氧化 | 第42页 |
| 4. 疏肝健脾方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疏肝健脾方总有效率的评价 | 第42页 |
| ·疏肝健脾方对NASH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疏肝健脾方改善B超的疗效影响 | 第43页 |
| ·疏肝健脾方对NASH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43页 |
| ·疏肝健脾方对NASH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第43页 |
| ·疏肝健脾方对NASH患者尿酸的影响 | 第43页 |
| ·疏肝健脾方对NASH患者BMI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对疗效的影响 | 第44页 |
| ·疏肝健脾方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44-45页 |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