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对新课改有一定影响 | 第10页 |
(二)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有新启示 | 第10-11页 |
(三)个人兴趣之所在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分析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内涵上采取的研究方式有新意 | 第17页 |
(二)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有新启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的生成背景 | 第18-24页 |
一、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8-21页 |
(一)社会变革为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 第18-20页 |
(二)进步教育运动为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 第20-21页 |
(三)个人生活经历为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 | 第21页 |
二、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哲学基础 | 第21-22页 |
(二)心理学基础 | 第22-23页 |
(三)社会学基础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的主要观点 | 第24-39页 |
一、“做中学”的内涵分析 | 第24-32页 |
(一)“经验”的涵义:做与经受 | 第24-25页 |
(二)关于“做”的涵义及其应用 | 第25-29页 |
(三)关于“学”的涵义及其应用 | 第29-31页 |
(四)关于“做中学”的涵义 | 第31-32页 |
二、在课程设计上主张儿童、知识与社会相统一 | 第32-34页 |
三、在课程结构上强调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 第34-35页 |
四、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设计与教学相统一 | 第35-37页 |
五、在课程评价上注重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杜威“做中学”课程思想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 第39-47页 |
一、不应片面重视经验中“做”的作用,也要加强“经受”的作用 | 第39-41页 |
二、变课堂“形式化”为“理智化”,注重教学实际效果 | 第41-43页 |
三、变学习“自流化”为“自主化”,加强学生的主动性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