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符号说明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3-48页 |
1 糖胺聚糖简介 | 第23-30页 |
·糖胺聚糖的分类、结构及活性 | 第23-25页 |
·透明质酸 | 第23-24页 |
·硫酸软骨素与硫酸皮肤素 | 第24页 |
·肝素与硫酸乙酰肝素 | 第24-25页 |
·硫酸角质素 | 第25页 |
·糖胺聚糖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25-30页 |
·光谱分析法 | 第25-28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8页 |
·电泳法 | 第28-29页 |
·生物法 | 第29页 |
·生物传感器法 | 第29-30页 |
2 毛细管电泳技术简介 | 第30-40页 |
·毛细管电泳基础知识 | 第30-34页 |
·迁移 | 第30-31页 |
·分离效率及分离度 | 第31页 |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第31-34页 |
·毛细管电泳仪器组成及相关操作 | 第34-40页 |
·毛细管电泳仪器组成 | 第34页 |
·样品处理 | 第34-36页 |
·进样技术 | 第36-38页 |
·分离系统 | 第38-39页 |
·检测技术 | 第39-40页 |
·定量分析 | 第40页 |
3 毛细管电泳法在GAGs分析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GAGs降解后分析 | 第40-41页 |
·GAGs完整分子分析 | 第41-42页 |
4 糖胺聚糖与人体疾病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5 糖胺聚糖的体内分析 | 第43-47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48页 |
第二章 纳米金材料改善毛细管电泳分离硫酸软骨素和硫酸皮肤素的研究 | 第48-6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9-50页 |
·仪器 | 第49页 |
·材料 | 第49-50页 |
·电泳条件 | 第5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50-51页 |
·毛细管柱的维护 | 第5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缓冲液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 第51-54页 |
·缓冲液pH对分离的影响 | 第54-55页 |
·乙二胺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55-57页 |
·不同种类磷酸盐对分离的影响 | 第57页 |
·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 第57-58页 |
·纳米金材料对分离的影响 | 第58-63页 |
·不同粒径纳米金材料对分离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不同形貌纳米金材料对分离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浓度的金纳米棒对分离的影响 | 第60-63页 |
·纳米金材料改善分离的机制研究 | 第63页 |
4 总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采用分子动力学软件对糖类和纳米材料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64-75页 |
1 模型的构建 | 第65-67页 |
·柠檬酸、葡糖醛酸、纳米金材料的构建 | 第65-66页 |
·柠檬酸、葡糖醛酸分子的构建 | 第65-66页 |
·纳米金材料的构建 | 第66页 |
·相互作用模型的构建 | 第66-67页 |
2 动力学模拟 | 第67-71页 |
·体系的平衡 | 第67-69页 |
·动力学模拟 | 第69-7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3页 |
·柠檬酸、葡糖醛酸和纳米金相互作用能的计算 | 第71页 |
·柠檬酸、葡糖醛酸和纳米金扩散系数的计算 | 第71-73页 |
·柠檬酸、葡糖醛酸和纳米金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 第73页 |
4 结论 | 第73-74页 |
5 分析CE中金纳米棒与GAGs相互作用模拟面临的挑战 | 第74-75页 |
第四章 电泳调控微分析技术测定不同来源硫酸软骨素 | 第75-9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76-77页 |
·仪器 | 第76页 |
·材料 | 第76-77页 |
·电泳条件 | 第7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7-80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77-78页 |
·毛细管柱的维护 | 第78页 |
·离线酶反应步骤 | 第78页 |
·EMMA步骤 | 第78-79页 |
·实际样品测定 | 第79-8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9页 |
·二糖标准品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80-85页 |
·电泳调控微分析技术的优化 | 第85-88页 |
·三种不同来源硫酸软骨素的鉴别 | 第88-89页 |
4 总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离四种未降解糖胺聚糖 | 第90-10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90-92页 |
·仪器 | 第90-91页 |
·材料 | 第91-92页 |
·电泳条件 | 第9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2-94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92-93页 |
·毛细管柱的维护 | 第93-94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94-103页 |
·HA、CS、DS和肝素四种多糖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94-101页 |
·缓冲体系的选取 | 第94页 |
·二亚乙基三胺缓冲体系分离pH的优化 | 第94-98页 |
·二亚乙基三胺缓冲体系分离浓度的优化 | 第98页 |
·分离电压的优化 | 第98-99页 |
·二亚乙基三胺缓冲体系中磷酸二氢钠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毛细管内径对分离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HA、CS、DS和肝素四种多糖测定的方法学确证 | 第101-103页 |
·样品测定 | 第103页 |
4 总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血浆中多糖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04-116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04-105页 |
·仪器 | 第104页 |
·材料 | 第104-105页 |
·电泳条件 | 第10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05-106页 |
·毛细管柱的维护 | 第106页 |
·血浆中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 第106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106-115页 |
·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106-112页 |
·三氟乙酸除蛋白效果的考察 | 第107页 |
·蛋白酶K除蛋白效果的考察 | 第107-108页 |
·4 mol/L NaCl除蛋白效果的考察 | 第108页 |
·有机试剂除蛋白效果的考察 | 第108-109页 |
·4 mol/L NaCl和有机试剂除蛋白效果的考察 | 第109-110页 |
·醇沉法纯化血浆提取物的考察 | 第110-111页 |
·血浆用量的考察 | 第111-112页 |
·溶血对HA和CS测定影响的考察 | 第112页 |
·大鼠血浆中HA和CS测定的方法学确证 | 第112-115页 |
·专属性验证 | 第112-113页 |
·线性范围与最低定量限 | 第113-114页 |
·提取回收率 | 第114页 |
·精密度与准确度 | 第114-115页 |
4 总结 | 第115-11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7页 |
1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116页 |
2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40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0-141页 |
Article 1 | 第141-149页 |
Article 2 | 第149-155页 |
Article 3 | 第155-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