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URPAC的煤层赋存特征研究--以孙疃煤矿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4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煤层沉积环境 | 第14-15页 |
| ·煤层厚度分布规律 | 第15-16页 |
| ·煤层稳定性分析 | 第16页 |
| ·SURPAC软件在研究煤层赋存条件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及路线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32页 |
| ·自然地理 | 第20页 |
| ·地层 | 第20-24页 |
| ·区域地层 | 第20-21页 |
| ·井田地层及含煤情况 | 第21-24页 |
| ·构造特征 | 第24-28页 |
| ·区域构造 | 第24-25页 |
| ·井田构造 | 第25-26页 |
| ·构造复杂程度分析 | 第26-28页 |
|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28-30页 |
| ·地形及地表水 | 第28页 |
| ·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第28-29页 |
| ·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 第29-30页 |
| ·岩浆岩 | 第30-32页 |
| 3 10煤层赋存规律 | 第32-50页 |
| ·10煤层判识 | 第32-39页 |
| ·钻孔取芯解释 | 第32-35页 |
| ·钻孔测井曲线解释 | 第35-37页 |
| ·研究区10煤厚度变化特征 | 第37-39页 |
| ·10煤层赋存条件 | 第39-40页 |
| ·10煤底板标高 | 第39页 |
| ·10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 ·10煤厚稳定性分析 | 第40-46页 |
| ·煤层的可采性指数 | 第40-43页 |
| ·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 第43-46页 |
| ·影响煤层赋存沉积特征分析 | 第46-50页 |
| ·直接顶底板岩性展布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 ·直接顶底板岩性与煤厚关系 | 第48-50页 |
| 4 井田煤层三维可视化研究 | 第50-76页 |
| ·SURPAC软件系统简介 | 第50-51页 |
| ·SURPAC软件地质数据库简介 | 第51-52页 |
| ·孙疃井田10煤层地质数据库建立 | 第52-59页 |
| ·钻孔资料分析 | 第52页 |
| ·地质数据库建立 | 第52-59页 |
| ·孙疃井田三维地质实体模型 | 第59-73页 |
| ·实体模型构建原理与方法 | 第59-60页 |
| ·地质实体模型的构建 | 第60-71页 |
| ·三维地质模型有效性验证及复合显示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 5 煤层赋存条件综合评价 | 第76-92页 |
| ·评价方法及基本原理 | 第76-79页 |
| ·评价指标选取 | 第79-80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80-82页 |
|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82-85页 |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85-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 6 结论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10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