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1 绪论 | 第14-25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23页 |
| ·顶管施工技术发展 | 第16页 |
| ·顶管法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分析 | 第16-22页 |
| ·现有研究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隧道施工引起地表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7页 |
| ·顶管法施工技术与原理 | 第25-26页 |
| ·顶管隧道衬砌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26页 |
| ·隧道工程地表变形产生机理研究 | 第26-27页 |
| ·周围地层的初始应力状态发生变化 | 第26-27页 |
| ·隧道周围及上方土体的固结沉降 | 第27页 |
| ·引发地表变形的主要因素 | 第27-32页 |
| ·地表变形的一般特征 | 第32-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郑州道路下穿顶管隧道工程介绍及地表沉降监测 | 第37-51页 |
| ·工程实地监测的重要性和目的 | 第37-38页 |
| ·顶管隧道工程及实地监测的重要性 | 第37页 |
| ·隧道工程实地监测的目的 | 第37-38页 |
| ·工程概况 | 第38-39页 |
| ·顶管隧道施工介绍 | 第39-40页 |
| ·工程重点、难点 | 第40-41页 |
| ·土压平衡型矩形顶管机的适应性 | 第40-41页 |
| ·断面、小间距、浅覆土矩形顶管施工 | 第41页 |
| ·顶管隧道施工工艺 | 第41-45页 |
| ·顶管隧道施工工艺流程 | 第41-42页 |
| ·与地表沉降控制相关主要工艺及注意事项 | 第42-45页 |
| ·实地监测内容 | 第45-49页 |
| ·道路、地表沉降监测 | 第46-49页 |
| ·实地监测的原则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4 顶管隧道三维有限元模拟理论分析 | 第51-57页 |
| ·MIDAS-GTS分析软件介绍 | 第51-52页 |
| ·土体本构模型 | 第52-54页 |
| ·顶管隧道施工中各种因素及结构的模拟方法 | 第54-55页 |
| ·初始地应力场的计算 | 第54页 |
| ·千斤顶推力和侧摩阻力的计算和模拟 | 第54-55页 |
| ·注浆模拟 | 第55页 |
| ·顶管机及其后续管节的模拟 | 第55页 |
| ·施工阶段的模拟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5 中州大道下穿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三维有限元模拟 | 第57-79页 |
| ·工程地质、水文及自然环境概述 | 第57-62页 |
| ·工程地质状况 | 第57-59页 |
| ·顶管始发及接收端地质情况 | 第59-60页 |
| ·区间隧道穿越地质情况 | 第60-61页 |
| ·工程水文地质 | 第61页 |
| ·工程自然环境 | 第61页 |
|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第61-62页 |
| ·顶管隧道有限元模拟 | 第62-75页 |
| ·模型计算假定条件 | 第62-63页 |
| ·模型边界大小和网格划分疏密选择 | 第63页 |
| ·模型中材料的属性确定 | 第63-64页 |
| ·有限元模拟过程 | 第64-67页 |
| ·实地监测数据的分析 | 第67-72页 |
| ·模型分析结果及研究 | 第72-75页 |
| ·顶管隧道上方地表沉降控制措施 | 第75-77页 |
| ·顶推力控制措施 | 第75-76页 |
| ·注浆控制措施 | 第76-77页 |
| ·隧道埋深控制措施 | 第77页 |
| ·其他控制措施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6 结论 | 第79-81页 |
| ·主要结论 | 第79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