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电子送达的基础理论 | 第9-15页 |
(一) 电子送达的概念 | 第9-11页 |
(二) 电子送达的分类 | 第11-13页 |
1. 电报、传真送达 | 第11页 |
2. 电子邮件送达 | 第11-12页 |
3. 手机短信送达 | 第12页 |
4. 电话送达 | 第12页 |
5. 电视、网络公告送达 | 第12-13页 |
6. 新型社交媒体送达 | 第13页 |
(三) 电子送达的特征 | 第13-14页 |
1. 送达的诉讼文书具有无形性 | 第13页 |
2. 送达诉讼文书过程具有技术性 | 第13-14页 |
3. 送达诉讼文书具有即时性 | 第14页 |
4. 送达成功的证明具有复杂性 | 第14页 |
(四) 电子送达的意义 | 第14-15页 |
1. 方便当事人诉讼,减轻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 第14-15页 |
2. 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 第15页 |
二、我国民事诉讼适用电子送达的基础 | 第15-20页 |
(一) 我国民事诉讼适用电子送达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 符合民事诉讼的程序自由价值 | 第16页 |
2. 符合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 | 第16-17页 |
3. 符合民事诉讼的公正价值 | 第17-18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适用电子送达的现实基础 | 第18-20页 |
1. 我国已有部分法院尝试电子送达的经验积累 | 第18-19页 |
2. 域外电子送达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 第19-20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7页 |
(一) 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立法现状 | 第20-22页 |
(二) 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司法现状 | 第22-24页 |
(三) 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1. 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四、域外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考察与借鉴 | 第27-34页 |
(一) 域外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立法与实践概况 | 第27-32页 |
1. 英国的立法与实践概况 | 第27-28页 |
2. 美国的立法与实践概况 | 第28-29页 |
3. 芬兰的立法与实践概况 | 第29-30页 |
4. 韩国的立法与实践概况 | 第30-31页 |
5. 台湾的立法与实践概况 | 第31-32页 |
(二) 域外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经验之借鉴 | 第32-34页 |
1. 通过正式立法明确电子送达的相关原则性问题 | 第32-33页 |
2. 强化法院管理层面规范电子送达 | 第33页 |
3. 加强技术保障电子送达文书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 第33-34页 |
五、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完善 | 第34-51页 |
(一) 完善电子送达立法 | 第34-44页 |
1. 明确对“受达人同意”意思表示的理解 | 第34-35页 |
2. 明确当事人“确认收悉”的问题 | 第35-37页 |
3. 明确电子送达的适用范围 | 第37-39页 |
4. 确定送达与否和送达日期 | 第39-41页 |
5. 确立送达不能证明责任的承担及法律救济机制 | 第41-44页 |
(二) 规范法院管理 | 第44-46页 |
1. 完善和推广电子送达发送平台 | 第44页 |
2. 统一并明确电子送达的操作程序 | 第44-46页 |
3. 加强电子送达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 第46页 |
(三) 加强技术规制 | 第46-48页 |
1. 使用数字签名技术 | 第46-47页 |
2. 使用数字加密技术 | 第47页 |
3. 使用“不可否认”技术 | 第47-48页 |
(四) 完善电子送达的其他配套措施 | 第48-51页 |
1. 加强电子送达方式的司法宣传 | 第48-49页 |
2. 加强法院与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交互送达 | 第49-50页 |
3. 鼓励多方参与电子送达的适用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