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烟台一职服装专业学生为例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7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 (一)理解教育 | 第14页 |
| (二)中职学校 | 第14页 |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五、理解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 第15页 |
| (二)魏书生的“教学民主化”理论 | 第15页 |
| (三)熊川武的理解教育理论 | 第15-16页 |
| (四)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 第16页 |
| (五)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中职生生存现状分析 | 第17-23页 |
| 一、中职学校师生关系 | 第18-19页 |
| 二、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员对中职生的认识与看法 | 第19-23页 |
| (一)教师对中职生不够理解 | 第19-20页 |
| (二)家长对中职生的不够理解 | 第20-21页 |
| (三)社会对中职生不够理解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理解教育的实施 | 第23-35页 |
| 一、培养理解型家长 | 第23-24页 |
| 二、培养理解型教师 | 第24-29页 |
| (一)培养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解教育的观念与品质 | 第24-28页 |
| (二)培养教师进行理解教育的一些具体策略 | 第28-29页 |
| 三、对学生实施理解教育 | 第29-35页 |
| (一)培养学生理解他人的理念与品质 | 第29-31页 |
| (二) 营造充满理解气息的班级氛围 | 第31-33页 |
| (三) 对学生施教理解教育课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实施理解教育后的结果调查与分析 | 第35-47页 |
| 一、实验组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 | 第35-36页 |
| (一)被试 | 第35页 |
| (二)接受理解教育的过程、内容 | 第35页 |
| (三)数据收集、统计与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 (四)结论 | 第36页 |
| 二、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第36-41页 |
| (一)被试 | 第36-37页 |
| (二)测试 | 第37页 |
| (三)测量工具 | 第37页 |
| (四)数据统计 | 第37页 |
| (五)结果分析与检验 | 第37-41页 |
| 三、控制组与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 第41-45页 |
| (一)被试 | 第41页 |
| (二)测试 | 第41页 |
| (三)测量工具 | 第41页 |
| (四)数据统计 | 第41页 |
| (五)差异分析与检验 | 第41-45页 |
| 四、结论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理解教育对中职生管理的启示 | 第47-51页 |
| 一、在管理中注重理解先行 | 第47页 |
| 二、提升教师实施理解教育的能力 | 第47-48页 |
| (一)提升教师知识素养 | 第47页 |
| (二)提高教师共情能力 | 第47-48页 |
| (三)提高教师道德修养 | 第48页 |
| 三、在情感的基础上实施理解教育 | 第48-49页 |
| (一)要关心、爱护学生 | 第48页 |
| (二)要尊重与理解学生 | 第48页 |
| (三)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 第48-49页 |
| 四、家校联手,提高理解教育的效果 | 第49页 |
| 五、打造“理解”环境,营造“理解”氛围 | 第49页 |
| 六、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 | 第54-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