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思路及实施方案 | 第15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的创新 | 第16页 |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6页 |
·研究视阈的创新 | 第1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 “加”与“减”—不同版本教育史著作中教育家的选择 | 第18-26页 |
·不同版本教育史著作简介及编者简介 | 第18-24页 |
·《中国教育通史》简介 | 第18-19页 |
·《中国教育通史》主编简介 | 第19-20页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简介 | 第20-21页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主编简介 | 第21-22页 |
·《中国教育史研究》简介 | 第22-23页 |
·《中国教育史研究》主编简介 | 第23-24页 |
·不同教育史著作中,教育家的增减情况 | 第24-26页 |
3 对不同版本著作中教育家增加和减少原因的分析 | 第26-44页 |
·《中国教育通史》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之间的比较 | 第26-37页 |
·夏、商、西周时期 | 第26页 |
·春秋战国时期 | 第26-27页 |
·秦汉时期 | 第27-29页 |
·魏晋南北朝 | 第29-31页 |
·隋唐、两宋时期 | 第31-33页 |
·辽、金、元时期 | 第33-34页 |
·明、清时期 | 第34-35页 |
·近代时期 | 第35-36页 |
·现代时期(1911-1949) | 第36-37页 |
·现代时期(1949-1992) | 第37页 |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比较 | 第37-44页 |
·夏、商、西周时期 | 第37-38页 |
·春秋战国时期 | 第38-39页 |
·秦汉时期 | 第39-40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40页 |
·隋唐、两宋时期 | 第40-41页 |
·辽、金、元时期 | 第41页 |
·明清时期 | 第41页 |
·近代时期 | 第41-42页 |
·现代时期(1911-1949) | 第42页 |
·现代时期(1949-1992) | 第42-44页 |
4 结论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