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相关研究及政策动态 | 第12-15页 |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产城空间发展关系理论研究总结 | 第15页 |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产业集聚 | 第15页 |
·工业区 | 第15-16页 |
·开发区 | 第16页 |
·产业集聚区 | 第16页 |
·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方法、思路及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2 空间层面下我国产城关系发展现状及类型 | 第21-26页 |
·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产城关系空间类型梳理 | 第22-23页 |
·主城区包含型 | 第22页 |
·边缘区生长型 | 第22-23页 |
·子城区依托型 | 第23页 |
·独立区发展型 | 第23页 |
·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生活空间的忽视 | 第23-24页 |
·用地的混杂 | 第24页 |
·土地资源的浪费 | 第24页 |
·与其它功能区的空间衔接 | 第24-25页 |
·集聚区的环境压力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3 基于产城融合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模式探讨 | 第26-39页 |
·"产城融合"概念的引入 | 第26-27页 |
·产城融合的概念 | 第26页 |
·产城融合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页 |
·对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的指导意义 | 第26-27页 |
·"产城融合"空间互动媒介的梳理 | 第27-33页 |
·产业选择—突出主导 | 第27-28页 |
·三规统一—精准对接 | 第28-29页 |
·功能定位—区域统筹 | 第29页 |
·空间结构—产城互动 | 第29-30页 |
·用地布局—整体协调 | 第30-31页 |
·设施配套—资源共建、共享 | 第31页 |
·交通组织—方便生产、生活 | 第31-33页 |
·空间管制—适宜发展 | 第33页 |
·村庄安置—和谐稳定 | 第33页 |
·不同空间类型下的集聚区发展模式探讨 | 第33-37页 |
·融合提升型模式 | 第34-35页 |
·网络状空间拓展模式 | 第35-36页 |
·点-轴式发展模式 | 第36页 |
·卫星城组团式拓展模式 | 第36-37页 |
·空间融合协调机制 | 第37-38页 |
·建立利益协调机构 | 第37-38页 |
·建立产城融合规划机制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9-44页 |
·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建立原则及意义 | 第39-40页 |
·建立原则 | 第39页 |
·指导意义 | 第39-40页 |
·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0-43页 |
·总体框架的构建 | 第40-42页 |
·评价方法 | 第42页 |
·产城融合度类型评定标准 | 第42页 |
·权重确定及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 第42-43页 |
·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3页 |
·专家打分法主观因素的存在 | 第4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5 实例研究:商水县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 | 第44-56页 |
·产城关系空间发展现状 | 第44-46页 |
·集聚区建设现状 | 第44页 |
·片区发展动力分析 | 第44-45页 |
·区域发展动力分析 | 第45页 |
·独特的空间形式 | 第45-46页 |
·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结果及问题梳理 | 第46-48页 |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结果 | 第46页 |
·产城融合视角下商水县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问题梳理 | 第46-47页 |
·基于综合评价体系及产城融合思想下的空间整合总体思路 | 第47-48页 |
·"产城融合"视角下空间发展整合措施 | 第48-55页 |
·总体框架的把握 | 第48-50页 |
·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50页 |
·用地布局的调整 | 第50-52页 |
·道路交通的梳理 | 第52-54页 |
·配套设施的弹性控制 | 第54-55页 |
·空间管制的深入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57页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课题及实践项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