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成果述评 | 第15-16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 写作思路 | 第16页 |
(三)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榜样教育概述 | 第17-35页 |
一、 我国传统榜样教育的历史流变 | 第17-26页 |
(一) 我国古代的榜样教育 | 第17-19页 |
(二) 我国近代的榜样教育 | 第19-21页 |
(三) 我国现代的榜样教育 | 第21-23页 |
(四) 我国传统榜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 第23-26页 |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兴起 | 第26-35页 |
(一)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第26-30页 |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第30-31页 |
(三)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 第31-35页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35-4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榜样教育的指导 | 第35-38页 |
(一) 人的社会历史性理论 | 第35-36页 |
(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理论 | 第36-37页 |
(三)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 | 第37-38页 |
二、 网络传播理论对网络榜样教育的指导 | 第38-42页 |
(一) 网络传播非线性模式理论 | 第38-39页 |
(二) “把关人”理论 | 第39-40页 |
(三) “议程设置”理论 | 第40-41页 |
(四) “意见领袖”理论 | 第41-42页 |
三、 榜样教育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借鉴 | 第42-44页 |
(一) 社会学习理论的涵义 | 第42页 |
(二) 社会学习理论的具体环节 | 第42-44页 |
四、 榜样教育对需求层次理论的借鉴 | 第44-47页 |
(一) 需求层次理论的涵义 | 第44页 |
(二) 需求层次理论对网络榜样教育的启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状 | 第47-64页 |
一、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新变化 | 第47-52页 |
(一) 网络环境下榜样教育的新变化 | 第47-50页 |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新变化 | 第50-52页 |
二、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2-59页 |
(一) 网络榜样教育资源建设滞后 | 第52-53页 |
(二) 网络榜样教育内容与形式仍比较单调 | 第53-55页 |
(三) 网络榜样的感召力趋于弱化 | 第55-57页 |
(四) 网络榜样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第57-59页 |
三、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9-64页 |
(一) 网络的特性考验着榜样教育 | 第59-61页 |
(二) 网络环境下的榜样教育教育理念创新不够 | 第61-62页 |
(三) 大学生自主体意识增强弱化了大学生的知行转化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榜样教育时效性的对策 | 第64-83页 |
一、 优化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网络环境 | 第64-70页 |
(一) 净化网络榜样信息形成健康互动空间 | 第64-67页 |
(二) 利用网络开展喜闻乐见的榜样教育形式 | 第67页 |
(三) 透过榜样舆论分析引导榜样价值取向 | 第67-69页 |
(四) 提高教育者素质间接影响榜样教育网络环境 | 第69-70页 |
二、 结合网络优化榜样教育的具体流程 | 第70-74页 |
(一) 榜样产生与网络相结合提高其科学性 | 第70-72页 |
(二) 榜样宣传与网络相结合提高其真实性 | 第72-73页 |
(三) 榜样践行与网络相结合提高其号召性 | 第73-74页 |
三、 增强网络环境下榜样教育中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 第74-83页 |
(一) 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榜样信息的鉴别能力 | 第74-76页 |
(二) 强化大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榜样的能力 | 第76-79页 |
(三) 提升大学生虚拟网络学习与现实践行的转换力 | 第79-8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