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曲线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桥梁震害的分析 | 第13-14页 |
| ·桥梁抗震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隔震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 ·桥梁隔震设计思想概述 | 第16-17页 |
| ·桥梁隔震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国外隔震桥梁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我国隔震桥梁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动力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模态分析法 | 第20页 |
| ·反应谱法 | 第20页 |
| ·直接积分法 | 第20-21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隔震技术的原理 | 第22-31页 |
| ·隔震原理及常见装置 | 第22-25页 |
| ·隔震概念 | 第22页 |
| ·隔震机理 | 第22-23页 |
| ·隔震常用装置 | 第23-25页 |
| ·隔震方法与抗震方法的比较 | 第25-26页 |
| ·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的构造 | 第26-27页 |
| ·叠层橡胶支座的力学特性 | 第27-30页 |
| ·形状系数 | 第27-28页 |
| ·水平刚度 | 第28-30页 |
| ·竖向刚度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曲线桥梁模型的建立 | 第31-45页 |
| ·工程概况 | 第31-36页 |
| ·上部结构 | 第33页 |
| ·下部结构 | 第33-36页 |
| ·曲线桥梁数值分析模型 | 第36-44页 |
| ·桥墩的分析模型建立 | 第37-41页 |
| ·上部结构的分析模型建立 | 第41页 |
| ·隔震支座的模拟 | 第41-43页 |
| ·基础的模拟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非隔震曲线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45-62页 |
| ·非隔震曲线桥梁的动力特性 | 第45-48页 |
| ·自振特性和振型 | 第45-47页 |
| ·非隔震曲线桥梁的阻尼设定 | 第47-48页 |
| ·地震波的输入 | 第48-51页 |
| ·抗震设防目标 | 第48-49页 |
| ·地震动的选择 | 第49页 |
| ·输入地震波 | 第49-51页 |
| ·非隔震曲线桥梁地震作用下内力、变形图 | 第51页 |
| ·非隔震曲线桥梁上部结构加速度时程反应曲线 | 第51-53页 |
| ·非隔震曲线桥梁地震反应结果的校核 | 第53-58页 |
| ·非隔震曲线桥梁桥墩底部塑性铰的滞回反应分析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隔震曲线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62-84页 |
| ·隔震曲线桥梁的动力特性 | 第62-66页 |
| ·自振特性和振型 | 第62-65页 |
| ·隔震曲线桥梁的阻尼设定 | 第65-66页 |
| ·隔震曲线桥梁地震作用下内力、变形图 | 第66页 |
| ·隔震曲线桥梁上部结构加速度时程反应曲线 | 第66-68页 |
| ·隔震曲线桥梁的桥墩底部塑性铰的反应回转角校核 | 第68-72页 |
| ·隔震曲线桥梁桥墩底部塑性铰的滞回反应分析 | 第72-73页 |
| ·隔震支座非线性反应分析 | 第73-79页 |
| ·主梁受力分析 | 第79-82页 |
| ·桥墩底部断面力分析 | 第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