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干部职能转变研究--以豫东郸城县南丰镇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15页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3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3-14页 |
·交换理论 | 第14-15页 |
·权变理论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页 |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2 村干部职能的演变 | 第20-25页 |
·村干部及职能的概念、特征 | 第20-22页 |
·村干部的界定 | 第20-21页 |
·职能的界定 | 第21-22页 |
·村干部职能的转变 | 第22-24页 |
·目标定向增强 | 第22页 |
·村干部职能性质的转变 | 第22-23页 |
·村干部税收职能的弱化 | 第23页 |
·土地分配职能弱化 | 第23页 |
·计划生育方向的转变 | 第23-24页 |
·总结 | 第24-25页 |
3 社会主义新时期村干部职能的定位 | 第25-29页 |
·新时期村干部履行其职能的方式 | 第25-26页 |
·新时期不同视角下的村干部 | 第26-27页 |
·国家视角下的村干部-代理人 | 第26-27页 |
·村民视角下的村干部-监护人 | 第27页 |
·实际工作中村干部的职能 | 第27-29页 |
4 村干部职能转变案例分析 | 第29-35页 |
·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职能发挥状况 | 第29-31页 |
·农村的经济情况 | 第29页 |
·农村的政治情况 | 第29-30页 |
·农村的文化情况 | 第30页 |
·农村的社会情况 | 第30-31页 |
·农村的生态情况 | 第31页 |
·村干部职能转变后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文化水平不高 | 第31-32页 |
·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信任危机 | 第34-35页 |
5 村干部职能转变的激励因素分析 | 第35-45页 |
·村干部激励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5-36页 |
·村干部激励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6-42页 |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实证分析 | 第37-42页 |
·进一步论证:模拟实验 | 第42-43页 |
·结论分析 | 第43-45页 |
6 促进村干部职能转变的建议 | 第45-48页 |
·明确责任目标,实施分类管理 | 第45页 |
·立足农村实际,制定激励政策 | 第45-46页 |
·发扬村内民主,建立约束机制 | 第46页 |
·加强工作指导,提供竭诚服务 | 第46-47页 |
·优化工作环境,创造良好氛围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