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8页 |
·土壤微生物的特征 | 第13-14页 |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 第13页 |
·分布复杂 | 第13-14页 |
·功能多样 | 第14页 |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 第14-16页 |
·土壤微生物作用对土壤肥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第15页 |
·土壤微生物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15-16页 |
·土壤微生物作用分解污染物,净化土壤环境 | 第16页 |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平板培养法 | 第17页 |
·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法 | 第17-19页 |
·BIOLOG 平板法 | 第19-20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0-22页 |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 第22-25页 |
·农药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第23-24页 |
·农药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响 | 第24-25页 |
·农药对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25页 |
·氟磺胺草醚残留与环境毒理 | 第25-27页 |
·氟磺胺草醚基本理化性质 | 第25-26页 |
·氟磺胺草醚毒性 | 第26页 |
·氟磺胺草醚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主要内容包括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分散固相提取-液质检测土壤中氟磺胺草醚残留 | 第28-32页 |
·材料方法 | 第28-2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8页 |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第28-29页 |
·标样配制 | 第29页 |
·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检测条件测选择 | 第29-30页 |
·分析方法的线性关系 | 第30页 |
·分析方法的回收率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室内培养条件下氟磺胺草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32-79页 |
·材料方法 | 第33-38页 |
·土壤采样 | 第33页 |
·室内培养实验 | 第33-34页 |
·氟磺胺草醚残留检测 | 第34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氯仿熏蒸浸提法(林启美等,1999) | 第34-35页 |
·土壤微生物呼吸测定 | 第35页 |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PLFA 测定) | 第35-36页 |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测定(BIOLOG 微平板法) | 第36-37页 |
·土壤固氮菌 nifH 的测定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77页 |
·氟磺胺草醚在 2 种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 第38-40页 |
·氟磺胺草醚对 2 种土壤微生物总体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氟磺胺草醚对 2 种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42-45页 |
·氟磺胺草醚对 2 种土壤微生物代谢熵的影响 | 第45-50页 |
·氟磺胺草醚对 2 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50-65页 |
·氟磺胺草醚对 2 种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 第65-76页 |
·氟磺胺草醚对 2 种土壤固氮菌 nifH 的影响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田间条件下氟磺胺草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79-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调查区自然概况及土壤施药概况 | 第79页 |
·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79-80页 |
·土壤中氟磺胺草醚残留量的测定 | 第80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 | 第80页 |
·土壤微生物 PLFA 含量的测定 | 第80页 |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测定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6页 |
·田间调查大豆田氟磺胺草醚土壤中实际残留量的测定 | 第80-81页 |
·氟磺胺草醚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81-82页 |
·氟磺胺草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2-84页 |
·氟磺胺草醚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主要结论 | 第87页 |
·创新点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1页 |
附录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