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养护、维修与技术改造论文

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评估与寿命预测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研究现状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页
     ·选题意义第10-11页
   ·研究现状第11-14页
     ·耐久性研究现状第11-13页
     ·地面结构耐久性与地下结构耐久性的异同第13-14页
     ·寿命预测研究现状第14页
   ·本文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隧道结构耐久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15-29页
   ·引言第15页
   ·碳化对衬砌结构耐久性影响第15-19页
     ·碳化机理第15-16页
     ·碳化影响因素第16-18页
     ·混凝土碳化模型第18-19页
   ·氯离子对衬砌结构耐久性的影响第19-26页
     ·氯离子侵蚀机理第19-20页
     ·氯离子扩散的影响因素第20-25页
     ·氯离子入侵模型第25-26页
   ·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对衬砌结构耐久性的影响第26页
     ·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原理第26页
     ·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影响因素第26页
   ·混凝土渗透性对衬砌结构耐久性的影响第26-27页
   ·钢筋锈蚀对衬砌结构耐久性的影响第27-29页
     ·钢筋锈蚀原理第27页
     ·钢筋锈蚀过程第27-28页
     ·钢筋锈蚀影响因素第28-29页
第3章 基于可变模糊集的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评估第29-47页
   ·引言第29页
   ·可变模糊集理论第29-31页
     ·基本概念第29-31页
     ·相对隶属函数模型第31页
     ·级别特征值第31页
   ·基于可变模糊集的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评估第31-34页
   ·隧道衬砌结构评估指标的选取第34-36页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第34页
     ·评估指标的选取第34-36页
       ·衬砌裂缝第34-35页
       ·衬砌材质劣化第35页
       ·渗漏水第35页
       ·衬砌背后空洞第35-36页
       ·衬砌变形、沉降和移动第36页
       ·衬砌起层、剥落第36页
       ·衬砌表观病害第36页
   ·耐久性评估指标等级划分第36-40页
     ·衬砌裂缝第37-38页
     ·衬砌承载力第38页
     ·钢材腐蚀第38页
     ·渗漏水第38-39页
     ·衬砌突发性坍塌第39页
     ·衬砌变形第39-40页
     ·衬砌剥离第40页
   ·衬砌结构耐久性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0-44页
     ·乘积标度法原理第40-42页
     ·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2-43页
       ·衬砌裂缝第42页
       ·渗漏水第42页
       ·渗漏水衍生灾害第42页
       ·衬砌变形第42页
       ·衬砌突发性坍塌第42-43页
       ·衬砌剥离第43页
       ·衬砌承载力下降第43页
       ·钢筋腐蚀第43页
     ·检测项目层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3-44页
       ·外荷载作用第43页
       ·材料劣化第43页
       ·渗漏水第43-44页
     ·病害情况层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4页
   ·实例分析第44-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隧道衬砌结构寿命预测第47-61页
   ·引言第47页
   ·隧道衬砌结构寿命评估准则的选取第47-48页
     ·结构使用寿命的定义第47页
     ·衬砌结构寿命预测准则的选取第47-48页
   ·本文碳化实验第48-52页
     ·试验概况第48页
     ·材料选用及配合比设计第48-49页
     ·试件制作与养护第49-50页
     ·碳化试验研究方案第50-52页
     ·碳化试验结果第52页
   ·隧道衬砌结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第52-59页
     ·模型的提出第52-53页
     ·气体有效扩散系数的确定第53-55页
       ·气体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机理第53-54页
       ·气体有效扩散系数模型第54-55页
     ·混凝土表面CO_2浓度的确定第55-56页
     ·单位体积混凝土吸收CO_2的量m_0的确定第56-59页
       ·混凝土m_0的确定第56-57页
       ·不同水泥m_0的确定第57-59页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第59页
   ·衬砌结构寿命预测第59-60页
     ·极限状态法第59页
     ·碳化寿命的可靠性分析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与展望第61-62页
 结论第61页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激励下大型桥梁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比较研究
下一篇:改进的NaSch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