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前言 | 第9-18页 |
| ·荔枝产业现状 | 第9-10页 |
| ·荔枝的主要病害 | 第10-11页 |
| ·炭疽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炭疽病原菌的发现 | 第11-12页 |
| ·炭疽菌的分类和鉴定 | 第12-13页 |
| ·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 ·炭疽病的寄主和为害 | 第13-14页 |
| ·炭疽病害的流行及防治 | 第14-15页 |
| ·炭疽菌对寄主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5页 |
| ·炭疽菌的致病机制及研究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0页 |
| ·材料 | 第18-20页 |
|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 ·荔枝组织材料 | 第18页 |
| ·实验试剂 | 第18-20页 |
| ·酶活性测定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 ·石蜡切片制作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 ·方法 | 第20-30页 |
| ·不同荔枝炭疽菌株致病力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 第20-22页 |
| ·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第20-21页 |
| ·菌株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 第21-22页 |
| ·不同致病力炭疽菌株侵染对荔枝果皮生理变化的影响 | 第22-28页 |
| ·接种和取样方法 | 第22-23页 |
| ·抗病相关次生代谢产物 | 第23页 |
| ·次生代谢相关酶 | 第23-24页 |
| ·活性氧代谢产物及酶 | 第24-26页 |
| ·细胞壁代谢相关酶 | 第26-27页 |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 ·不同致病力炭疽菌侵染过程寄主解剖结构变化的比较研究 | 第28-30页 |
| ·荔枝果皮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 第28-29页 |
| ·观察的指标 | 第29-3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5页 |
| ·不同荔枝炭疽菌株致病力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 第30-35页 |
| ·荔枝炭疽菌株的致病力比较 | 第30-32页 |
| ·病斑直径差异 | 第30页 |
| ·不同发病级别组织比例差异 | 第30-31页 |
| ·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 ·不同致病性荔枝炭疽菌株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 第32-35页 |
| ·菌丝形态和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32-33页 |
| ·孢子和孢子盘的比较 | 第33-34页 |
| ·产孢能力的比较 | 第34-35页 |
| ·孢子萌发率的比较 | 第35页 |
| ·不同致病力炭疽菌侵染过程中寄主生理响应的比较研究 | 第35-41页 |
| ·抗病相关次生代谢产物 | 第36页 |
| ·次生代谢相关酶 | 第36-38页 |
| ·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 ·荔枝果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 ·活性氧代谢产物及酶 | 第38-40页 |
| ·荔枝果皮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测定 | 第38-39页 |
| ·荔枝果皮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 ·细胞壁代谢相关酶 | 第40-41页 |
| ·不同致病力炭疽菌侵染过程寄主解剖结构变化的比较研究 | 第41-45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5-48页 |
| ·不同荔枝炭疽菌株致病力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 第45页 |
| ·不同致病力炭疽菌侵染过程中寄主生理响应的比较研究 | 第45-47页 |
| ·不同致病力炭疽菌侵染过程寄主解剖结构变化的比较研究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