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壳霉草酸脱羧酶基因转化油菜和拟南芥的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1. 油菜菌核病及核盘菌 | 第12-15页 |
| ·菌核病对油菜的危害 | 第12页 |
| ·核盘菌概况 | 第12-15页 |
| ·核盘菌概述 | 第12-13页 |
| ·核盘菌的寄主范围及导致的病害症状 | 第13-14页 |
| ·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 | 第14-15页 |
| 2. 核盘菌致病机理研究 | 第15-18页 |
| ·细胞壁降解酶 | 第15-16页 |
| ·草酸毒素 | 第16-18页 |
| 3. 草酸的降解机制及其应用 | 第18-22页 |
| ·草酸氧化酶 | 第18-19页 |
| ·草酰辅酶A脱羧酶 | 第19页 |
| ·草酸脱羧酶 | 第19-22页 |
| 4. 转基因技术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表达载体及农杆菌转化体系构建 | 第25-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 ·材料 | 第25-26页 |
| ·菌株、质粒和cDNA | 第25页 |
| ·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26页 |
| ·抗生素 | 第26页 |
| ·引物 | 第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33页 |
| ·扩增目的基因 | 第26-27页 |
|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连接 | 第27-28页 |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8-29页 |
| ·阳性克隆的检测与测序 | 第29页 |
| ·质粒提取 | 第29-30页 |
| ·双酶切及连接 | 第30-32页 |
| ·表达载体的检测和保存 | 第32页 |
| ·农杆菌的热击转化 | 第32-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 ·中间质粒pMD18-oxdc的构建 | 第33页 |
| ·双酶切 | 第33-34页 |
| ·表达载体pCAMBIA1303-oxdc的构建 | 第34页 |
| 3.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cmoxdc转化拟南芥的研究 | 第36-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 ·材料 | 第36-38页 |
| ·植株、菌株和载体 | 第36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36-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41页 |
| ·拟南芥的种植 | 第38页 |
| ·拟南芥的潮霉素敏感性测试 | 第38页 |
| ·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 | 第38-39页 |
| ·潮霉素筛选T_1代种子 | 第39-40页 |
| ·T_1代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40页 |
| ·T_2代植株的种植与PCR检测 | 第40-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 ·HYG梯度浓度筛选 | 第41页 |
| ·拟南芥阳性转化子的获得 | 第41-42页 |
| 3. 讨论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cmoxdc转化油菜的研究 | 第43-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 ·材料 | 第43-44页 |
| ·植株、菌株和载体 | 第43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3-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 ·油菜下胚轴的遗传转化 | 第44-45页 |
| ·不同浓度HYG对再生下胚轴的影响 | 第45页 |
| ·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的确定 | 第45页 |
| ·转化子的移栽及抗性鉴定 | 第45-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 ·不同浓度HYG对再生下胚轴的影响 | 第46页 |
| ·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的确定 | 第46-47页 |
| ·油菜阳性转化子的获得 | 第47页 |
| 3.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抗病性测定及cmoxdc基因的表达 | 第49-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植株和菌株 | 第49页 |
| ·试剂及培养基 | 第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2页 |
| ·转化子对草酸的耐受性 | 第49页 |
| ·转化子对核盘菌侵染的抗性测定 | 第49-50页 |
| ·oxdc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50-5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阳性转化子的RT-PCR | 第52-53页 |
| ·拟南芥对草酸和核盘菌的抗性 | 第53-54页 |
| ·油菜对草酸和核盘菌的抗性 | 第54-56页 |
| 3. 讨论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57-58页 |
| 1. 研究结果总结 | 第57页 |
| 2.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 附录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