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7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政策评估的概述 | 第17页 |
·国外政策评估的兴起与发展 | 第17-19页 |
·国内政策评估的研究动态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基本内容 | 第20-25页 |
·试点的背景、目标和原则 | 第20-22页 |
·试点的背景 | 第20页 |
·试点的目标 | 第20-21页 |
·试点的原则 | 第21-22页 |
·试点的基本内容 | 第22-25页 |
·加强煤炭行业宏观管理 | 第22页 |
·完善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 第22-23页 |
·深化煤炭企业改革 | 第23页 |
·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 第23-24页 |
·建立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 第24页 |
·加快煤矿转产、煤炭城市(地区)转型 | 第24页 |
·合理征收、使用煤炭可持续发展相关基金 | 第24-25页 |
第四章 试点开始前山西省煤炭工业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状况 | 第25-26页 |
·煤炭资源条件 | 第25页 |
·煤炭资源面临的困境 | 第25-26页 |
·试点前煤炭工业的基本状况 | 第26-27页 |
·煤炭生产能力的状况 | 第26页 |
·煤炭产业结构状况 | 第26-27页 |
·试点前管理体制状况 | 第27-28页 |
·试点前煤炭工业的安全状况和问题 | 第28页 |
·试点前煤炭工业的环境状况 | 第28-29页 |
·长期的煤矿挖掘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 | 第28-29页 |
·长期的煤矿挖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 第29页 |
·长期的煤炭挖掘造成严重的土地塌陷问题 | 第29页 |
·试点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煤矿企业的状况 | 第29-30页 |
第五章 山西省煤炭工业政策措施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的发展状况和比较分析 | 第30-40页 |
·山西省煤炭工业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 | 第30-31页 |
·煤炭产业改革的成效 | 第30页 |
·煤炭企业改革的成效 | 第30-31页 |
·山西省煤炭工业安全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31-32页 |
·山西省煤炭工业资源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32-34页 |
·煤炭资源勘查开发规划得到完善和实施 | 第32页 |
·煤炭矿业权管理得到加强 | 第32页 |
·煤炭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得到切实推行 | 第32-33页 |
·科学分配和使用煤炭矿业权收益 | 第33页 |
·全面完成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 | 第33-34页 |
·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完成换发采矿许可证工作 | 第34页 |
·山西省煤炭工业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34-36页 |
·矿山治理取得的成果 | 第34-35页 |
·发挥资金效益取得的成果 | 第35页 |
·综合整治取得的成果 | 第35-36页 |
·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36-38页 |
·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方面取得的成效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效应评估 | 第40-49页 |
·基于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分析 | 第40-41页 |
·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3页 |
·评估指标体系的概念 | 第41页 |
·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1页 |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41-43页 |
·投影寻踪模型应用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的理论过程 | 第43-44页 |
·构造投影综合特征值Z_j | 第43页 |
·构造投影指标函数Q(a) | 第43-44页 |
·求出最佳投影方向a | 第44页 |
·试点前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估 | 第44-47页 |
·山西省煤炭工业试点前后的原始数据(2005-2006和2009-2010) | 第44-45页 |
·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结果 | 第45-47页 |
·试点前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系统总体分析 | 第47页 |
·员工子系统 | 第47页 |
·资源子系统 | 第47页 |
·经济子系统 | 第47-48页 |
·环境子系统 | 第48-49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对策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49页 |
·对策建议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