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基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1 导论 | 第16-22页 |
|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框架结构 | 第19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预计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 ·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 第22-23页 |
| ·国内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 第23-25页 |
| ·提高并购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 第25-27页 |
| 3 企业并购理论 | 第27-33页 |
|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 第27-30页 |
| ·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 | 第27-28页 |
| ·效率理论 | 第28-29页 |
| ·代理理论 | 第29-30页 |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30页 |
|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30-33页 |
| ·超额收益率法 | 第30-31页 |
| ·会计指标分析法 | 第31页 |
| ·其他方法 | 第31-33页 |
| 4 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并购特征分析 | 第33-46页 |
|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 第33-38页 |
| ·汽车产销规模跃升至世界前列 | 第33-35页 |
| ·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 第35页 |
| ·自主品牌建设 | 第35-36页 |
| ·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 第36页 |
| ·创新能力进步,但是仍滞后 | 第36-38页 |
| ·汽车行业并购动因 | 第38-43页 |
| ·激烈的竞争环境 | 第38-40页 |
| ·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和结构 | 第40-41页 |
| ·金融危机创造机遇 | 第41页 |
| ·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升 | 第41-42页 |
| ·入世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我国汽车行业并购模式 | 第43-46页 |
| ·股权并购 | 第43页 |
| ·承担债务 | 第43-44页 |
| ·资产收购 | 第44页 |
| ·资产置换 | 第44页 |
| ·换股并购 | 第44-45页 |
| ·合资控股并购 | 第45-46页 |
| 5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汽车并购案例 | 第46-58页 |
| ·案例背景介绍 | 第46-50页 |
| ·并购两方发展状况 | 第46-48页 |
| ·并购两方现状和行业地位 | 第48-50页 |
| ·吉利并购动因 | 第50-55页 |
| ·吉利集团战略的转变 | 第50-51页 |
| ·沃尔沃自身具有的潜力 | 第51-52页 |
|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SWOT分析 | 第52-55页 |
| ·并购过程 | 第55-58页 |
| ·福特汽车出售沃尔沃品牌 | 第55页 |
| ·吉利集团努力实现并购 | 第55-56页 |
| ·知识产权的谈判 | 第56-58页 |
| 6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绩效评价 | 第58-74页 |
| ·吉利与沃尔沃文化业务技术的整合与绩效 | 第58-65页 |
| ·吉利与沃尔沃的文化整合 | 第58-60页 |
| ·吉利与沃尔沃业务和技术的整合 | 第60-61页 |
| ·文化、业务、技术整合绩效 | 第61-65页 |
| ·吉利与沃尔沃财务上的整合与绩效 | 第65-69页 |
| ·盈利能力 | 第66-68页 |
| ·财务安全 | 第68-69页 |
| ·营运能力 | 第69页 |
| ·基于EVA的绩效分析 | 第69-74页 |
| ·EVA计算公式的调整 | 第69-70页 |
| ·汽车整车制造行业和吉利的EVA比较 | 第70-74页 |
| 7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第74-77页 |
| ·研究结论 | 第74页 |
| ·政策建议 | 第74-75页 |
| ·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后记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