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系统理论在高层建筑沉降变形观测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变形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9-12页 |
| ·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 ·变形监测的内容 | 第10-11页 |
| ·变形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变形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 第12-13页 |
| ·变形分析与预测的进展 | 第13-18页 |
| ·变形的几何分析 | 第13-15页 |
| ·变形的物理解释 | 第15-16页 |
| ·变形的预报模型 | 第16-17页 |
| ·变形分析与预测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1-35页 |
| ·灰色系统概述 | 第21-22页 |
| ·灰系统、灰概念与灰性 | 第21页 |
| ·表现出的灰性 | 第21-22页 |
| ·灰理论、概率统计以及模糊数学之间的对比 | 第22-25页 |
| ·三种解决不确定问题的理论 | 第22页 |
| ·三种理论所研究的宗旨 | 第22-23页 |
| ·三种系统理论全面地对比 | 第23页 |
| ·三种理论“区别”的解释 | 第23-25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 ·灰色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26-28页 |
| ·认知模式 | 第28-29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9-31页 |
|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 ·累加生成、累减生成与均值生成 | 第30-31页 |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31-35页 |
| ·灰色关联因子集的构造 | 第31-32页 |
| ·灰关联度计算公式 | 第32-33页 |
| ·关联序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灰色预测模型(GM(1,1)模型) | 第35-41页 |
| ·GM(1,1)的建模机理 | 第35-36页 |
| ·GM(1,1)定义型 | 第35页 |
| ·GM(1,1)白化型 | 第35-36页 |
| ·GM(1,1)的建模过程 | 第36-37页 |
| ·GM(1,1)模型可行性判断 | 第37-39页 |
| ·GM(1,1)模型的参数禁区 | 第37-38页 |
| ·GM(1,1)模型的级比能容区 | 第38-39页 |
| ·GM(1,1)模型精度检验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传统灰色建模方法的改进 | 第41-55页 |
| ·传统累加生成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 ·纯指数序列累加生成 | 第42-43页 |
| ·非纯指数序列累加生成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传统灰色模型背景值选取的问题 | 第45-47页 |
| ·传统灰色模型背景值有偏的原因 | 第45-46页 |
| ·精确背景值的推导 | 第46-47页 |
| ·利用精确背景值的建模方法 | 第47-49页 |
| ·逐步优化建模法(GM(1,1)SOB) | 第47-48页 |
| ·直接建模法 | 第48-49页 |
| ·传统模型初始条件的问题 | 第49-51页 |
| ·最优初值条件 | 第49-50页 |
| ·简化处理 | 第50-51页 |
| ·改进后灰色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51-53页 |
| ·数据转换 | 第51-52页 |
| ·求取最优背景值 | 第52-53页 |
| ·求取最优初始条件 | 第53页 |
| ·建立最终模型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改进后的灰色模型在工程上的应用 | 第55-71页 |
| ·某特大桥工程概况 | 第55-58页 |
| ·工程概况 | 第55-56页 |
| ·主梁挠度测量 | 第56-58页 |
| ·某特大桥灰色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 ·灰色预测分析 | 第58-60页 |
| ·北江特大桥监测控制结果 | 第60-70页 |
| ·主桥合拢前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60-68页 |
| ·全桥合拢后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页 |
| ·展望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附录A 改进后灰色GM(1,1)预测模型程序代码 | 第79-107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