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浅层地热能防治公路冰雪灾害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一、绪论 | 第9-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国内道路融雪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1-18页 |
| ·道路除雪技术分类 | 第11-14页 |
| ·地源热泵融雪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20页 |
| 二、基于公路结构物基础埋管的换热技术研究 | 第20-38页 |
| ·地热换热器埋管的分类 | 第20-22页 |
| ·水平埋管换热器 | 第20-21页 |
| ·竖直埋管换热器 | 第21-22页 |
| ·桥梁桩基埋管式换热器 | 第22-24页 |
| ·桥梁桩基埋管式换热器优点 | 第23页 |
| ·桥梁桩基埋管式换热器管道布置方式 | 第23-24页 |
| ·桩基埋管换热器的温度场 | 第24-30页 |
| ·竖直钻孔地热换热器传热计算模型 | 第24-26页 |
| ·桩埋管无线长实心圆柱面热源模型 | 第26-27页 |
| ·有限长实心圆柱面热源模型 | 第27-30页 |
| ·隧道水平埋管热换器温度场 | 第30-33页 |
| ·隧道水平埋管管道布置方式 | 第30-32页 |
| ·隧道水平埋管土壤初始温度的确定 | 第32页 |
| ·隧道水平埋管换热模型 | 第32-33页 |
| ·路基水平埋管热换器温度场 | 第33-36页 |
| ·路基中换热管道的布置方式 | 第34-35页 |
| ·路基水平埋管土壤初始温度的确定 | 第35页 |
| ·路基水平埋管传热分析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三、道路融雪影响因素和融雪模型研究 | 第38-49页 |
| ·对流换热系数 | 第38-40页 |
| ·天空有效温度 | 第40-41页 |
| ·融雪等级 | 第41页 |
| ·融雪工况 | 第41-42页 |
| ·待融工况 | 第41-42页 |
| ·融雪工况 | 第42页 |
| ·融后工况 | 第42页 |
| ·三种道路融雪模型 | 第42-47页 |
| ·Chapman 道路融雪模型 | 第42-43页 |
| ·Kilkis 道路融雪模型 | 第43-45页 |
| ·Ramsey 道路融雪模型 | 第45-46页 |
| ·模型对比 | 第46-47页 |
| ·道路融雪热负荷模型的简化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四、沥青混凝土融雪路面温度场研究 | 第49-58页 |
| ·加装导热管的路面模型 | 第49页 |
| ·道路内部传热过程分析 | 第49-52页 |
| ·沥青混凝土的导热 | 第50-51页 |
| ·管壁的导热 | 第51页 |
| ·流体至管道内部对流换热 | 第51-52页 |
| ·道路表面传热过程分析 | 第52页 |
| ·对流换热 | 第52页 |
| ·辐射换热 | 第52页 |
| ·路面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五、地源热泵热泵融雪系统构架 | 第58-64页 |
| ·地源热泵融雪系统的构架 | 第58-61页 |
| ·路面热交换系统 | 第58-59页 |
| ·热泵及其控制装置 | 第59-61页 |
| ·地下换热系统 | 第61页 |
| ·地源热泵融雪系统效益分析 | 第61-63页 |
| ·节能效益 | 第61-62页 |
| ·环境效益 | 第62页 |
| ·社会效益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六、桥梁桩基埋管对承载力影响的初步分析 | 第64-70页 |
| ·有限元法 | 第64-65页 |
| ·ANSYS 在桥梁桩基埋管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 | 第65-67页 |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5-66页 |
| ·桥梁桩基本构关系 | 第66-67页 |
| ·桥梁埋管桩基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 ·桥梁埋管桩基受压数值模拟分析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七、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展望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工作及发表著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