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刑民交叉下保证人责任之裁判 | 第12-18页 |
第一节 裁判之案例 | 第12-15页 |
第二节 裁判之问题 | 第15-18页 |
一、刑民交叉下保证人责任裁判之程序问题 | 第15-16页 |
二、刑民交叉下保证人责任裁判之实体问题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刑民交叉下保证人责任裁判之路径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刑民交叉之认识 | 第18-20页 |
一、刑民交叉的概念 | 第18页 |
二、刑民交叉的类型 | 第18-19页 |
三、刑民交叉下保证人责任案件的类型 | 第19-20页 |
第二节、刑民交叉案件审理之路径选择 | 第20-26页 |
一、三种刑民交叉的审理路径 | 第20-22页 |
二、先刑后民不宜称之为原则 | 第22-23页 |
三、刑民并行应当优先适用 | 第23-26页 |
四、先刑后民与先民后刑作为补充程序 | 第26页 |
第三节、刑民交叉下保证人责任裁判中涉及的两个程序问题 | 第26-28页 |
一、法院是否应当驳回起诉 | 第26页 |
二、中止审理后又继续审理的问题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刑民交叉下保证人责任之法律适用 | 第28-34页 |
第一节、[1998]7号司法解释 | 第28-31页 |
一、立法背景 | 第28-29页 |
二、内容主旨 | 第29-30页 |
三、与《合同法》、《担保法》司法解释的逻辑关联性 | 第30-31页 |
第二节、[2015]18号司法解释 | 第31-34页 |
一、立法背景 | 第31-32页 |
二、内容主旨 | 第32-33页 |
三、与《合同法》、《担保法》司法解释的逻辑关联性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刑民交叉下保证人责任之类型 | 第34-42页 |
第一节、刑民交叉下民间借贷保证人责任 | 第34-40页 |
一、集资诈骗罪中借贷合同的效力 | 第35-36页 |
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中借贷合同的效力 | 第36-38页 |
三、主合同无效导致保证合同无效保证人责任之性质 | 第38-40页 |
第二节、刑民交叉下金融借贷保证人责任 | 第40-42页 |
第五章、结论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