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竹亚科反转录转座子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及应用 | 第12-15页 |
1.2.1 反转录转座子的类型 | 第12-13页 |
1.2.2 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 | 第13页 |
1.2.3 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布 | 第13-14页 |
1.2.4 反转录转座子高拷贝性 | 第14页 |
1.2.5 反转录转座子高异质性和表达 | 第14-15页 |
1.2.6 反转录转座子对基因组的影响 | 第15页 |
1.3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 第15-18页 |
1.3.1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分子标记的种类和原理 | 第15-17页 |
1.3.2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应用 | 第17页 |
1.3.3 DNA分子标记在刚竹属遗传多样分析上应用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2 用于IRAP分子标记的LTR反转录转座子筛选 | 第20-25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2.1.1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鉴定 | 第20页 |
2.1.2 LTR序列相似分析 | 第20页 |
2.1.3 用于IRAP分子标记的候选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特性和插入时间分析 | 第20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0-24页 |
2.2.1 具有完整LTR序列的毛竹反转录转座子的鉴定 | 第20页 |
2.2.2 毛竹反转录转座子的LTR序列相似分析 | 第20-21页 |
2.2.3 用于IRAP分子标记开发的候选Cluster的筛选 | 第21页 |
2.2.4 13个Cluster中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特性分析 | 第21-23页 |
2.2.5 13个Cluster中LTR反转录转座子插入时间分析 | 第23-24页 |
2.3 讨论 | 第24-25页 |
3 IRAP分子标记引物设计和选择 | 第25-36页 |
3.1 材料 | 第25页 |
3.2 方法 | 第25-28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3.2.2 引物设计与选择 | 第25-26页 |
3.2.3 LTR反转录转座子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26-28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4 讨论 | 第34-36页 |
4 刚竹属IRA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4.1.1 材料 | 第36-38页 |
4.1.2 方法 | 第38-39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4.2.1 遗传统计和树状图创建 | 第39页 |
4.2.2 IRAP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4.2.3 种群结构 | 第40页 |
4.3 结果 | 第40-49页 |
4.3.1 遗传统计 | 第40-43页 |
4.3.2 刚竹属竹种种质多样性分析 | 第43-44页 |
4.3.3 IRAP统计分析 | 第44-47页 |
4.3.4 刚竹属竹种的种群结构 | 第47-49页 |
4.4 讨论 | 第49-53页 |
4.4.1 刚竹属竹种的遗传多样性 | 第49-51页 |
4.4.2 刚竹属竹种的种群结构 | 第51页 |
4.4.3 刚竹属竹种进化关系分析 | 第51-53页 |
5 毛竹变种和雷竹变种IRAP分子标记遗传分析 | 第53-70页 |
5.1 材料 | 第53-58页 |
5.2 方法 | 第58-59页 |
5.2.1 DNA提取 | 第58页 |
5.2.2 PCR扩增及检测 | 第58-59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5.4 结果 | 第59-68页 |
5.4.1 IRAP在毛竹变种和雷竹变种扩增多态 | 第59-60页 |
5.4.2 毛竹变种和雷竹变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0-68页 |
5.5 讨论 | 第68-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