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配与制度正义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引子 | 第12-15页 |
| 一、技术安排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成为问题的风险分配 | 第15-45页 |
| 一、风险的本质 | 第15-26页 |
| (一) 现实中的风险 | 第15-16页 |
| (二) 理论中的风险分配 | 第16-19页 |
| (三) 范式危机 | 第19-20页 |
| (四) 新的风险观 | 第20-26页 |
| 二、风险的研究方法 | 第26-35页 |
| (一) 学科方法 | 第26-27页 |
| (二) 范式选择 | 第27页 |
| (三) 新的研究范式 | 第27-32页 |
| (四) 关系理性与风险势 | 第32-33页 |
| (五) 新的分析框架 | 第33-35页 |
| 三、风险生成 | 第35-41页 |
| (一) “生产”辨析 | 第35-36页 |
| (二) 风险生成论 | 第36-37页 |
| (三) 风险生成的特征 | 第37-41页 |
| 四、风险的作用机制与风险的本质 | 第41-43页 |
| (一) 隐蔽性作用机制 | 第42页 |
| (二) 交换性作用机制 | 第42-43页 |
| (三) 强制性作用机制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二章 风险人、风险制度与风险分配不公 | 第45-82页 |
| 一、研究现状研判 | 第45-57页 |
| (一) 政治风险研究 | 第45-50页 |
| (二) 风险的政治学化研究 | 第50-53页 |
| (三) 审视与讨论 | 第53-57页 |
| 二、风险分配 | 第57-63页 |
| (一) 分配的要素 | 第57-58页 |
| (二) 风险分配的界定 | 第58-60页 |
| (三) 风险分配的本质 | 第60-63页 |
| 三、理性风险人的成长 | 第63-72页 |
| (一) 风险视野中的人性假设嬗变 | 第63-70页 |
| (二) 风险人的诞生 | 第70-72页 |
| 四、风险人与风险分配不公 | 第72-77页 |
| (一) 风险人的风险能力 | 第72-73页 |
| (二) 风险类型 | 第73-75页 |
| (三) 风险外势与风险容忍 | 第75-77页 |
| 五、风险分配不公的本质 | 第77-81页 |
| (一) 风险人分化与风险分配不公 | 第77-80页 |
| (二) 论制度性“失常” | 第80-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三章 制度正义视角下的风险分配 | 第82-107页 |
| 一、生存性风险 | 第84-94页 |
| (一) 物质生存性风险 | 第84-88页 |
| (二) 性匮乏性风险 | 第88-91页 |
| (三) 信息风险 | 第91-94页 |
| 二、疾病风险 | 第94-101页 |
| (一) 生理性疾病 | 第95-100页 |
| (三) 精神性疾病 | 第100-101页 |
| 三、暴力风险 | 第101-106页 |
| (一) 暴力的概念 | 第101-102页 |
| (二) 暴力的类型 | 第102-106页 |
| (三) 暴力风险制度与风险分配正义 | 第106页 |
| 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四章 制度不正义的实质 | 第107-139页 |
| 一、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 第107-109页 |
| (一) 制度作用方式与制度变迁 | 第107-108页 |
| (二) 制度变迁与制度原则 | 第108-109页 |
| 二、风险化解方式与制度主体的成长 | 第109-116页 |
| (一) 风险制度主体 | 第110-115页 |
| (二) 风险权势与制度正义 | 第115-116页 |
| 三、风险制度不正义的实质 | 第116-134页 |
| (一) 制度正义与财富性风险权势 | 第116-124页 |
| (二) 制度正义与知识性风险权势 | 第124-130页 |
| (三) 制度正义与强制性风险权势 | 第130-134页 |
| 四、风险权势运行原理与制度正义 | 第134-138页 |
| (一) 风险权势的层次化原理 | 第134-136页 |
| (二) 风险权势的可通约原理 | 第136-137页 |
| (三) 风险权势的相互转化原理 | 第137页 |
| (四) 风险权势运行原理与制度正义 | 第137-138页 |
| 小结 | 第138-139页 |
| 第五章 制度正义是如何可能的 | 第139-155页 |
| 一、风险分配制度变迁的逻辑 | 第139-143页 |
| (一) 倾向性逻辑 | 第140页 |
| (二) 换位逻辑 | 第140-141页 |
| (三) 制度逻辑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 | 第141-143页 |
| 二、制度变迁的方式与路径 | 第143-144页 |
| (一) 制度变迁理论的前提预设 | 第143页 |
| (二) 制度变迁与制度路径 | 第143-144页 |
| 三、制度变迁过程 | 第144-153页 |
| (一) 知识性风险制度 | 第144-147页 |
| (二) 财富性风险制度 | 第147-150页 |
| (三) 强制性风险制度 | 第150-153页 |
| 小结 | 第153-155页 |
| 第六章 进一步探讨 | 第155-167页 |
| 一、几个观念的转变 | 第155-163页 |
| (一) 基本观点 | 第155-158页 |
| (二) 与现有观点的商榷 | 第158-163页 |
| 二、限度与可能 | 第163-164页 |
| (一) 自然风险部分的缺失 | 第163-164页 |
| (二) 其他风险要素的考察 | 第164页 |
| (三) 数理工具的局限 | 第164页 |
| 三、走向深化的讨论 | 第164-167页 |
| (一) 风险政治学的畅想 | 第164-165页 |
| (二) 风险学的探索 | 第165-1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7-171页 |
| 一、外文译著 | 第167-169页 |
| 二、中文书籍 | 第169-170页 |
| 三、论文 | 第170-1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1-172页 |
| 后记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