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问题研究--基于法制建设理论视角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序论第8-17页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9页
  (一) 选题背景第8页
  (二) 研究意义第8-9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5页
  (一) 国外研究综述第9-11页
  (二)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5页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6页
  (一) 研究内容第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 论文创新与不足第16-17页
  (一) 论文的创新点第16页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6-17页
第二章 法制理论与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制度第17-25页
 一、 法制理论的基本要义第17-18页
  (一) 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第17页
  (二) 严格服膺法律第17页
  (三) 用权必担责第17页
  (四) 建立应有的法律秩序第17-18页
 二、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制度第18-20页
  (一) 行政官员问责的含义第18-19页
  (二) 行政官员问责的基本形式第19-20页
 三、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的含义第20-23页
  (一)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的含义第20-21页
  (二)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的构成要素第21-23页
 四、 法制理论对建立健全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制度的基本要求第23-25页
  (一)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第23页
  (二) 地方人大应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行政官员的权力第23-24页
  (三)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应有规范的程序第24页
  (四)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应注重形式多样第24-25页
第三章 我国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法制建设的现状第25-31页
 一、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第25-27页
  (一) 有关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的法律制度初步建立第25页
  (二)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的形式更加多样第25-26页
  (三)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工作程序初步建立第26页
  (四)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案数量大幅度提高第26-27页
  (五)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的范围逐步扩大第27页
 二、 目前我国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工作存在的不足第27-31页
  (一) 相关法规及实施细则缺失第27-28页
  (二) 地方人大问责同级行政官员的法律实施效果不彰第28-30页
  (三) 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工作随意性较大第30-31页
第四章 我国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工作成效有限的缘由第31-35页
 一、 对依法治官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第31页
 二、 人大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的法定作用并未充分体现第31-35页
  (一) 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员结构不合理第32页
  (二) 部分人大代表的问责意识较弱第32页
  (三) 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第32-33页
  (四) 现行地方人大问责行政官员的规定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第33-35页
第五章 推进我国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法制建设的对策第35-48页
 一、 西方国家议会对政府问责的有益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第35-38页
  (一) 西方国家议会对政府问责的方式第35-38页
  (二) 权责一致——我国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工作的建设目标第38页
 二、 推进我国行政官员人大问责工作的措施第38-48页
  (一) 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步伐第38-40页
  (二) 加强人大建设,切实履行法定监督职责第40-41页
  (三) 明晰地方行政官员人大问责责任体系第41-46页
  (四) 营造良好的问责氛围第46-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加工贸易的公共政策调整--以宁波市为例
下一篇:公共决策视域的行政回应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