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18-28页 |
一、国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18-23页 |
二、国内研究文献评述 | 第23-28页 |
第三节 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一、分析框架 | 第29-3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31-35页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第31-32页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创业投资与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35-55页 |
第一节 创业投资的理论基础 | 第35-42页 |
一、创业投资的界定 | 第35-38页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8-40页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40-42页 |
第二节 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42-50页 |
一、绩效评价的界定 | 第43-46页 |
二、系统管理理论 | 第46-47页 |
三、权变管理理论 | 第47-49页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创业投资与绩效评价理论的应用分析 | 第50-55页 |
一、创业投资中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解决 | 第50-52页 |
二、绩效评价理论在创业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 第52-55页 |
第三章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发展及绩效评价引入 | 第55-79页 |
第一节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发展历程 | 第55-60页 |
一、萌芽孕育阶段(1985~1997年):创业投资的孕育及兴起 | 第55-57页 |
二、迅速成长阶段(1998~2000年):各路资本大规模涌入 | 第57-58页 |
三、行业调整阶段(2001~2005年):创业投资发展陷入低谷 | 第58-59页 |
四、快速膨胀阶段(2006~2010年):制度健全与环境改善 | 第59-60页 |
五、深度调整阶段(2011年至今):加速发展后再次陷入困境 | 第60页 |
第二节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发展现状 | 第60-71页 |
一、中国创业投资公司规模增长状况 | 第61-64页 |
二、中国创业投资公司资本来源状况 | 第64-66页 |
三、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投资分布状况 | 第66-68页 |
四、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投资后管理状况 | 第68-69页 |
五、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投资退出状况 | 第69-71页 |
第三节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71-75页 |
一、中国创业投资公司的发展缺乏市场理性 | 第71-72页 |
二、中国创业投资公司的内部治理效率不高 | 第72-74页 |
三、中国创业投资公司的制度环境有待改善 | 第74-75页 |
第四节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引入绩效评价的作用及意义 | 第75-79页 |
一、规范中国创业投资公司的市场理性行为 | 第75-76页 |
二、优化中国创业投资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 | 第76-77页 |
三、为改善创业投资公司的制度环境提供依据 | 第77-79页 |
第四章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实施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79-91页 |
第一节 实行多层次的绩效评价 | 第79-82页 |
一、创业投资公司层面的绩效评价 | 第79-81页 |
二、投资经理团队的绩效评价 | 第81页 |
三、被投资企业的绩效评价 | 第81-82页 |
第二节 进行绩效的定量评价 | 第82-86页 |
一、绩效的定量评价是以数据为对象进行评价的客观评价方法.. | 第82-83页 |
二、创业投资公司进行绩效定量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指标和标准值 | 第83-84页 |
三、创业投资公司采用绩效定量评价方法的优势及不足 | 第84-86页 |
第三节 引入绩效的定性评价 | 第86-89页 |
一、绩效的定性评价一般采用主观经验性方法 | 第86-87页 |
二、创业投资公司进行绩效定性评价关键是确定评价指标 | 第87页 |
三、绩效定性评价方法在公司实践中的应用 | 第87-88页 |
四、创业投资公司采取绩效定性评价的优势及不足 | 第88-89页 |
第四节 实行绩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 | 第89-91页 |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 第89-90页 |
二、依托层次分析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 第90-91页 |
第五章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的指标分析 | 第91-115页 |
第一节 募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 第91-96页 |
一、反映募资规模的评价指标 | 第92-93页 |
二、反映募资渠道的评价指标 | 第93-95页 |
三、反映募资人员素质的评价指标 | 第95-96页 |
第二节 投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 第96-101页 |
一、反映投资管理规模的评价指标 | 第96-98页 |
二、反映投资市场拓展能力的评价指标 | 第98-99页 |
三、反映投资成功率的评价指标 | 第99-100页 |
四、反映投资经理团队素质的评价指标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增值服务能力评价指标 | 第101-104页 |
一、反映服务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 | 第101-103页 |
二、反映网络联结位置的评价指标 | 第103-104页 |
第四节 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 第104-109页 |
一、反映总体收益水平的评价指标 | 第104-106页 |
二、反映投资收益的评价指标 | 第106-108页 |
三、反映收益来源结构的评价指标 | 第108-109页 |
第五节 风险管控能力评价指标 | 第109-115页 |
一、反映监管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 第110-111页 |
二、反映治理完善程度的评价指标 | 第111-112页 |
三、反映财务安全性的评价指标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115-147页 |
第一节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115-118页 |
一、适用性原则 | 第115-116页 |
二、重要性原则 | 第116-117页 |
三、一致性原则 | 第117页 |
四、敏感性原则 | 第117页 |
五、谨慎性原则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设置 | 第118-133页 |
一、依托层次分析法设置指标权重 | 第118-120页 |
二、第一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设置 | 第120-121页 |
三、第二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设置 | 第121-125页 |
四、第三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设置 | 第125-133页 |
第三节 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区间设定 | 第133-139页 |
一、募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区间设定 | 第133-134页 |
二、投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区间设定 | 第134-136页 |
三、增值服务能力评价指标区间设定 | 第136-137页 |
四、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区间设定 | 第137-138页 |
五、风险管控能力评价指标区间设定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绩效指数计算与评价标准设置 | 第139-147页 |
一、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140-142页 |
二、绩效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142-145页 |
三、绩效评价标准的设置 | 第145-147页 |
第七章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的实施 | 第147-159页 |
第一节 绩效评价的定期实施 | 第147-149页 |
一、年度绩效评价 | 第147-148页 |
二、中长期绩效评价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公司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 第149-153页 |
一、利益相关者对创业投资公司绩效的评价 | 第150-151页 |
二、主管部门对创业投资公司绩效的评价 | 第151页 |
三、专业机构对创业投资公司绩效的评价 | 第151-152页 |
四、社会公众对创业投资公司绩效的评价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绩效评价报告的编制与公开披露 | 第153-155页 |
一、绩效评价报告的编制 | 第153-154页 |
二、绩效评价报告的披露 | 第154-155页 |
第四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定期修正及不断完善 | 第155-159页 |
一、创业投资公司要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期评估 | 第155-156页 |
二、创业投资公司要根据评价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 | 第156-157页 |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与完善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5页 |
(一) 中文书籍 | 第159-160页 |
(二) 中文期刊 | 第160-163页 |
(三) 英文书籍 | 第163页 |
(四) 英文期刊 | 第163-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5-167页 |
后记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