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论文

历史、技术与观念--杨家埠风筝工艺的人类学解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与风筝有关的研究动态第11-13页
 第三节 人类学相关理论与研究视角第13-17页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提纲第17-19页
第二章 风筝从何而来?第19-31页
 第一节 杨家埠:与风筝一起放飞第19-22页
  一、在路上:身与心的同行第19-21页
  二、操作化的“全局性”观点第21-22页
 第二节 残缺的历史观:不完整的风筝起源说第22-26页
  一、人类学中的历史感第22-23页
  二、秩序化的常识:文字记载话语下风筝起源说第23-26页
 第三节 物化的天梯:神话思维中的风筝起源第26-31页
  一、词源学:“物”与“词”第26-28页
  二、另一种可能:对天的想象第28-31页
第三章 风筝的技术与技术中的社会第31-50页
 第一节 杨家埠风筝的技术与流程第31-37页
  一、民间智慧:“制造”工具第32-34页
  二、风筝扎制的流程、技术与知识第34-37页
 第二节 技术与时间:变迁中的风筝与社会第37-43页
  一、处于变迁中的风筝材料第37-40页
  二、杨家埠风筝的传承第40-43页
 第三节 技术与空间:社会分工与“风筝圈’第43-50页
  一、风筝的技术分工与分化第44-46页
  二、“风筝圈”:一个风筝产业的链条第46-50页
第四章 结构与观念:风筝背后的隐喻第50-67页
 第一节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风筝与年画第50-55页
  一、年画与风筝的血缘关系第51-52页
  二、年画与风筝:语义场内的结构分析第52-55页
 第二节 “放晦气”:一种驱邪的想象第55-61页
  一、节庆与风筝第56-59页
  二、“放走”风筝与“放飞风筝”第59-61页
 第三节 风筝秩序:一种观念体系的建构第61-67页
  一、对称、平衡与控制第62-64页
  二、追“风筝”的人第64-67页
第五章 结论第67-71页
 一、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技术”第67-68页
 二、认识论的两种形态:神话与理性第68-69页
 三、“物”的生命史:主体观念史的建构第69-70页
 四、作为文化的经济学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后记第75-77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稻作文化研究--以贵州省榕江县宰章村为例
下一篇:我国社区矫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包头市昆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