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导论 | 第13-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三)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写作思路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 第20-26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1. 网络文化 | 第20-21页 |
2. 高校网络文化 | 第21-22页 |
(二) 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 第22-23页 |
1. 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 | 第22-23页 |
2.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 | 第23页 |
(三) 高校网络文化的结构 | 第23-26页 |
1. 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 | 第23-24页 |
2. 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 | 第24页 |
3. 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 | 第24-26页 |
二、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主要表现 | 第26-34页 |
(一)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 第26-28页 |
1. 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更新 | 第26-27页 |
2. 缓解大学生生理心理压力 | 第27页 |
3. 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第27-28页 |
(二)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德育社会化发展 | 第28-29页 |
1. 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开拓了途径 | 第28页 |
2. 为大学生适应社会角色打下了基础 | 第28页 |
3. 为高校德育全民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 第28-29页 |
(三)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德育方式的变迁 | 第29-30页 |
1. 师生交流方式的新变化 | 第29页 |
2. 德育传播方法的新变化 | 第29-30页 |
3. 德育实施形式的新变化 | 第30页 |
(四)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德育内容的改进 | 第30-32页 |
1. 为大学生学习科学理论提供了崭新平台 | 第31页 |
2. 为大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不竭资源 | 第31页 |
3. 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拓了广阔空间 | 第31-32页 |
(五)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德育效果的提升 | 第32-34页 |
1. 提高了德育的效率 | 第32页 |
2. 凸现了德育感染力 | 第32页 |
3. 增强了德育主动性 | 第32-34页 |
三、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发挥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34-40页 |
(一) 突出问题 | 第34-37页 |
1.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意识不明确 | 第34-35页 |
2.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主题不突出 | 第35页 |
3.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管理不健全 | 第35-36页 |
4. 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队伍不精良 | 第36-37页 |
(二) 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1 高校德育模式未能适应网络发展新形势及时改进 | 第37-38页 |
2. 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 | 第38页 |
3. 高校网络文化自身的负面因素严重存在 | 第38-39页 |
4. 高校网络作为德育工作平台建设不到位 | 第39-40页 |
四、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对策思考 | 第40-48页 |
(一)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思想前提 | 第40-42页 |
1.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 第40页 |
2.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是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 第40-41页 |
3.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是高校德育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 | 第41-42页 |
(二)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基本原则 | 第42-44页 |
1. 主导性原则 | 第42页 |
2. 创新性原则 | 第42-43页 |
3. 主体性原则 | 第43页 |
4. 互补性原则 | 第43-44页 |
(三)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具体策略 | 第44-48页 |
1. 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德育功能的工作机制 | 第44-45页 |
2. 提高高校网络文化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 第45页 |
3. 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德育的形式和方法 | 第45-46页 |
4. 优化高校网络文化德育的资源环境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